水稻育种“铁人”的“稻梦人生”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8-13 14:06

云南省楚雄市东瓜镇水河村外,阡陌纵横,满目苍翠。高高的防鸟遮网下,楚粳54号、楚粳53号等水稻新品种植株挺拔,稻穗低垂,清风拂过,稻香阵阵。

看着即将走向更广阔田野的水稻新品种长势良好,云南省楚雄州农科院水稻所负责人阮文忠的眼前,不禁浮现李开斌在这片30亩的试验田挥汗如雨的身影。“为了水稻,李老师干了一辈子,把身体都累坏了,虽退休在家养病,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水稻田。”阮文忠说。

QQ截图20210813081327.png

主持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35个,包括云南仅有的3个超级稻品种,选育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截至2020年,“楚粳系列”水稻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逾7900万亩……这些金光闪闪的数字见证着楚雄州农科院水稻站原站长李开斌追逐“水稻梦”的艰辛历程。“我的梦想差不多实现了。”因病在家静养的李开斌,回望自己的“水稻梦”时说,“这些都是大家共同做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以稻为梦

“看到乡亲们辛苦一年,收的粮食不够填饱肚子,我就想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大家的温饱。”1958年,李开斌出生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牟定县山区农民家庭。当时家乡的稻谷亩产量100多公斤,半饥半饱成了李开斌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让他立下“让农民多收几斤谷子”的誓言,并走上了水稻研究之路,开启了自己的“稻梦人生”。

1977年楚雄农校毕业后,李开斌到了楚雄州农科院,“楚粳系列”的奠基人邓有成将李开斌领进了水稻研究的大门,成了李开斌的恩师。在楚雄市果园路不太起眼的农科院里,李开斌一干就是40多年。

“远看像烧炭的,近看像要饭的,一问是水稻站的。”楚雄州农科院的科研人员经常这样互相打趣。黝黑的皮肤,矮矮的个子,拿着泡茶水的玻璃罐头瓶,这是多年来李开斌给人的印象。在同事眼里,李开斌是个工作狂,经常一身泥水,虽然是搞科研的,但比农民还农民。

有人把育种比喻为大海捞针:一粒好的种子,就如一根针沉在茫茫大海,等待研究人员发现并精准地打捞出来。水稻育种异常艰辛枯燥,耗时耗力,但怀揣水稻丰产梦想的李开斌从不懈怠。

在温室里配制杂交组合时正是盛夏,一个多月里,李开斌每天要在40摄氏度、湿度超过70%的温室内坚守六七个小时,汗流如雨,人都快虚脱了。这种工作环境和状态,很多人难以忍受。李开斌说:“干水稻的就这个样子,就是要吃苦。”

距离楚雄市区几公里处有一片近百亩的农田,这里是楚雄州农科院青龙桥育种试验基地。在稻田中间,有几间简陋的红砖平房,一间里摆着几张床,上面有简单的被褥和凉席。有的时候工作太晚了,大家就在这里凑合睡一夜。双脚泥水淋淋、满身汗渍斑斑的李开斌就在这里凑合过无数个夜晚。

大田选种,每年近10亩选种田,几千份育种材料,一个多月才能选完。科研人员每天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看着一块块稻田,李开斌神情严肃,踏进选种田,拿着棍子,在田里一株一株地挑选,从不叫苦叫累。

“李开斌搞水稻研究像搞艺术一样精益求精,坚持自己动手栽种、试验,很多水稻品种的成长过程在他心里清晰流畅。”这是当地科研人员对李开斌的评价。李开斌清楚上千种水稻的生长特性,讲起水稻他如数家珍,一改平常木讷的样子。

40多年来,他放弃了无数个节假日,把汗水挥洒在稻田里。“工作已习惯了,不付出哪能有收获呢?”李开斌说,自己的梦想就是为了大家能多收稻谷,吃饱饭。

与稻为伴

稻株高了一些、株叶又长了一些……每次下田调查,一株株水稻都会让李开斌痴迷不已。他到田间调查,不只为了记录数据,更重要的是观察和掌握每一个杂交后代的生长特性。到田里去、和水稻在一起,是李开斌的执念。他说,对待水稻就要像对孩子一样,要用心去感受、去陪伴它生长的每一个过程。

在稻田里选种,长期重复一个动作,他的右手腕因此出现关节劳损,加之常年泡在水田里,关节时常疼;因没有品质分析仪器,选种时,要靠手工剥壳辨别稻米外观品质好坏,他磨秃了指甲盖……长期的水稻选育工作过度劳累,李开斌的身体亮起了红灯,风湿病等不断发作。面对“凭资历,你动动嘴指导就行了,不用那么辛苦”的劝告,他摆摆手说,习惯了,也放不下稻田。

2010年,李开斌被查出脑部肿瘤,6月份做开颅手术。手术一个多月后,伤口还未痊愈,李开斌就来到试验田选种,一干就是一个多月。“这么大的手术别人至少要休息半年,为了水稻李老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阮文忠至今印象深刻。

“因为十多年的几千份研究材料都在田里,要是不做就前功尽弃。自己配的组合,只有自己最了解。”李开斌说。手术后,他落下经常流眼泪的病根。

2015年9月,正是水稻选种关键时期,他和助手在田里忙碌。一天,李开斌突然冷汗淋漓,全身无力。助手见状,赶紧把他搀扶到田埂上休息,并劝他到医院检查。“还是先把田里的种选完吧。”他丢下一句话,稍稍调整了一下,忍痛站起身来,坚持工作。就这样,他硬是坚持十多天选完种,才去医院做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颈椎上长了一个蚕豆大的瘤,压迫了神经。

“杂交做完没有”“秧苗长势怎么样”“有啥新情况”……术后休养期间,同事们去看他,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心里挂着的仍是水稻育种事业。

顶着草帽,穿着高筒水鞋,弓着身子在田里,汗水浸透衣服……这次手术后3个月左右,李开斌又下田了。“李老师就是‘铁人’,水稻育种的‘铁人’!”阮文忠说。

“他这几十年,真是和水稻搭了伴。家庭、孩子甚至自己的身体统统顾不上。他的眼里只有水稻。”李开斌的老伴、同在农科院工作的张天春说。

有一次,张天春工作要加班,没法抽身去幼儿园接儿子,便打电话给李开斌。李开斌应了一声就挂断了。结果临近傍晚,张天春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原来,李开斌一直在育种田里忙碌,把接孩子的事忘了。“你别回来了,就在田里吃谷子吧。”张天春生气地说,面对“爱稻如命”的李开斌,她也没办法。

“农民错过一季,就丢了一年的收成,我们选落一季,就错失十多年的成果。”李开斌说,搞农业科研,季节性强,只能抢时间,一点也马虎不得,你不陪伴水稻,它就不给你成果。

传稻飘香

40多年来,集两代育种工作者的智慧,秉承着“让种田人吃饱饭”的初心,李开斌和团队同事在执着和坚守中,结出累累硕果。

为填补云南超级稻品种的空白,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开展粳型超级稻的选育工作,李开斌也一头扎进超级稻选育的前沿课题。通过技术摸索与创新,超级稻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育成云南仅有的3个超级稻品种,将水稻种植海拔上限从1840米提升至1940米。

2007年,“楚粳27号”被认定为超级稻品种,实现云南超级稻品种零的突破。“楚粳28号”是李开斌团队选育出的云南第二个超级稻品种,其米质分析达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

在生产应用中,“楚粳28号”表现出了广泛的适应性,成为云南种植面积大、推广速度快的主栽品种。其种植区域不仅从“滇中温暖稻区”扩大到了迪庆、昭通及四川凉山、西藏等生态条件更为复杂的种植新区,还在老挝等国家落地生根。纵贯南北、横亘东西的“楚粳28号”把海拔1500多米至1900多米范围内的广阔田野变成米粮仓。

目前,“楚粳系列”品种是云南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系列品种,约占全省适宜稻区种植面积的87%。

“我种的40多亩水稻用的是‘楚粳系列’,产量稳定,亩产量超过700公斤,好年头能到800公斤,米质很好。除去土地租金和成本,亩收益千余元。而老品种亩产400公斤左右就不错了。”种了20多年水稻的楚雄市东华镇新柳村村民张兴彦说,村里种“楚粳系列”品种的村民占大多数。

2018年,李开斌退休了。现在,他的身体虽然很差,但还常常回到试验田,将育种经验传授给年轻的育稻人。“今年雨水多,一定要注意防病虫害。”在家中静养时,李开斌还是经常和老伴叨念着水稻。

“下一步的重点将考虑保证水稻高产优质的前提下,提高‘楚粳系列’的广适性,尤其是在海拔较低的温热稻区的适应性,让更多老百姓受益。”李开斌相信,农科院的育种人一定能实现这个目标。

文/王长山 庞峰伟 胡超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身高”2.2米的巨型水稻 让“禾下乘凉梦”照进常熟
扬子晚报 2024-10-29
新疆喀什市万亩海水稻开始播种育秧
中国新闻网 2023-05-07
来自江苏的水稻种子 如何“迁徙”到海南育种
扬子晚报 2023-04-07
Qnews|杂交水稻专家杨振玉去世 曾开创我国杂交粳稻育种研究领域先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1
“南袁北杨”俱往矣:著名水稻专家杨振玉逝世
澎湃新闻 2022-12-11
获盖茨点赞的中国水稻品种,是怎么样的存在?
​第一财经 2022-09-15
三代科研人员30余年接力,“以稻治碱”将吉林西部大片盐碱地改造成良田
新华每日电讯 2022-06-10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发布“耐热超级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1-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