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强监管的“威慑力”持续增加中。近期,多家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被罚。下半年,对房地产金融监管工作仍是银保监会及各地银保监局的工作重点。
多家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被罚
今年以来,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的查处力度持续加强。
7月27日,上海银保监局公布了针对多家金融机构的行政处罚,5家国有大行的分支机构均因“流动资金、消费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而吃了罚单。
8月6日,福建银保监局公布多张罚单直指某中小银行7家支行,案由涉及个人消费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贷后管理不到位。该行7家支行共被罚款315万元,其中还有两名相关责任人被警告。
与此同时,广东银保监局开出12张罚单,因“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个人经营性贷款、消费贷款被挪用入房地产市场)”,工商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4家银行12家分支机构及10名责任人被罚,罚款金额合计1090万元。
8月7日,深圳金融监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经过多轮滚动排查和监管核查,截至目前,共发现21.55亿元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另外,就此前曝光的“深房理”事件,深圳银保监局核查发现其问题贷款金额合计10.64亿元,其中,涉及经营贷3.80亿元。目前公安机关已依法逮捕2人,刑事拘留3人。
这是今年3月三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各银保监局、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开展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专项排查以来,排查结果的持续显现。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监管已经做出房地产融资相关行政处罚超200件。
监管层重拳出击 严禁炒房
近年来,监管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严控房贷规模。
2020年最后一天,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划定房贷红线,要求银行控制房贷规模,从村镇银行到大型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占比上限必须控制在7.5%到32.5%以内。
今年3月26日,银保监会等三部门下发《关于防止经营贷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的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联合开展一次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问题专项排查。
7月27日,银保监会召开全系统2021年年中工作座谈会提出,严格执行“三线四档”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要求,防止银行保险资金绕道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同时,多地银保监局在近期召开的年中工作座谈会上对房地产金融监管工作作出部署。
天津银保监局提出,严控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等要求。
安徽银保监局要求,严格执行“三线四档”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要求,防止银行保险资金绕道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上海银保监局指出,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上海银保监局坚决贯彻“房住不炒”,联合出台“沪十条”,印发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管理工作通知,在全国主要城市率先开展经营贷、消费贷违规入房市的自查和监管检查。
另外,其他多地银保监局也表示,接下来将采取多种措施严控信贷资金流入房地产。
因此,重罚已成此次监管遏制贷款资金违规进入楼市的手段之一,且今年以来监管处罚普遍实行的是“双罚”,即不仅要处罚涉事金融机构,还要对相关失职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罚。
银行业强监管的“威慑力”持续增加中。
银行应严守底线 回归本源
如此严监管下,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为何屡禁不止呢?
从客观上讲,购房者与中介等串通一气,会让银行防不胜防,即便想杜绝资金违规流入楼市,也因为难以判断或跟踪不到位而导致资金被挪用,银行为购房者和中介机构的错误背锅。从主观上看,由于经营贷、消费贷等,大多有相对优质的资产做抵押,比没有资金抵押的中小微企业贷款更为安全,从自身利益考虑,银行也更倾向于通过消费贷、经营贷等手段,默认资金违规进入楼市。
“信贷资金'悄然’流入楼市可能会给银行带来一时的收益,但长期来看,银行会因此承担合规风险,而且楼市也不可能一直在涨,其积累的泡沫随时会给银行带来更大的信用风险。”一位银行业内人士表示。
作为立足本地,离百姓最近的农信机构,合规经营是关键。
农信机构要严格按照银保监会要求切实加强经营用途贷款“三查”,落实好各项授信审批要求;加强信贷需求审核、贷款抵押物管理、贷中贷后管理及银行内部管理等。在资金投放上,不仅要事前认真审核把关,杜绝漏洞,事后还要跟踪监督,防止企业和个人将资金挪作他用。
要严守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为房贷设置的“房地产贷款占比”与“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两道红线,切不能投机取巧,触碰监管底线。
同时,在房贷业务日益趋紧的态势下,农信机构应回归本源,将更多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以及与“三农”相关的金融服务上。
编辑/李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