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个《新青年》杂志帆布包、两个人物徽章,还有这本新文化运动的书。”鲁迅博物馆内的鲁迅书店,热闹非凡。店的里间正循环播放《觉醒年代》,陆续有游客进来坐下静静观看。
书店工作人员一边熟练地替这位顾客装起这些物品,一边说:“今天您来得巧,恰好新到了一批货,已经缺货半个月了,早一天来都买不到。”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新到的一批帆布包堆放在柜台内,几乎每个来店里的游客,手中都有好几样文创产品,有的在排队付款,有的在用店里自制的印章盖戳“打卡”。
“《新青年》杂志手账,一上午能卖出100多本,买本子能免费盖章,帆布包更受欢迎,每天有几百个的销量,经常卖断货。”鲁迅书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文创产品由鲁迅博物馆统一出库、定价,价格接近市场同类产品。
近年来,文创产品形式不断更新换代,从“老三样”,冰箱贴、钥匙扣、书签,到“新三样”笔记本、纸胶带、文件夹,再到新近流行的文物盲盒、文创雪糕、帆布包,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既贴近生活,又紧跟潮流,深受年轻群体喜爱。
伴随高评分、高口碑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火爆出圈”,一批红色文创产品迅速“走红”。“这些东西是以前就有的,今年销量猛涨。”鲁迅书店工作人员指着一款《新青年》杂志帆布包说,“以前少人问津,现在畅销到什么程度呢,大街上的老太太以为这是免费赠送的,网上的冒牌货也开始大量出现。”
作为这部剧的忠实粉丝,今年刚从南方一所大学毕业的崔玲,把毕业旅行地选择在了北京。这几天,崔玲逛遍了鲁迅博物馆、五四大街、陈独秀旧居、李大钊故居等,搜罗了很多文创产品,“每种东西都买一样,北大校徽、《新青年》笔记本、手机壳、明信片……”
从电视剧到文创周边,这场不远千里的“奔现”,让崔玲感受颇深。“这次旅行又来到历史真实发生的地方,电视剧里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上演,而触摸到的文创产品,让我想象自己就是当时的一个‘新青年’。”
大二学生徐蓓闻在追完《觉醒年代》后,又到电影院看了《1921》《革命者》,在五四大街的北大红楼前,她与朋友久久伫立,一边“脑补”100年前在这座楼前来来往往的身影,一边将影视剧中的桥段与现实场景相对应。
在“红楼”前的“紫金城市书院”,徐蓓闻和朋友购买了几件与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文创,以及一本由北京出版集团“限供”的北大红楼系列书籍。“影视剧让我们更加了解那段历史,而这些红色文创能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这些剧中的人。”徐蓓闻说。
优秀主旋律影视剧让红色旅游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不少红色文创也成为年轻人旅游中的“心头好”。在社交平台,有网友专门整理出“革命活动旧址”预约攻略,如京报馆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中山公园来金雨轩、李大钊故居等。据了解,鲁迅博物馆日均游览人数近千人,北大红楼前排起长队,而参观陈独秀旧居至少需提前一周预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红色文创产品,不再仅限于景点展示,而是流入了真正喜爱它的年轻人手中。
原标题:从影视剧到文创,追的都是爱
文/陶稳
来源/工人日报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