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我的艺术清单》走进各领域杰出贡献者的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7-08 07:00

《我的艺术清单》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倾情打造的一档文化艺术访谈类节目。

这档栏目的主持人是朱迅,她主持过《星光大道》、《正大综艺》、《幸福账单》等娱乐节目,是观众喜爱的央视“金牌主持”。

朱迅的这次主持,可以看作是一次由老百姓的娱乐节目“跨界”到文艺访谈类节目,而《我的艺术清单》节目组则是邀请不同领域内的重量级“奋斗者”来谈艺术。这是一次行业的“跨界”,更是一次“跨学科”的表达。

节目嘉宾包括体育、医学、科学、文化、教育等领域,了解曾影响嘉宾事业的选择,见证嘉宾的奋斗历程和高光时刻。“艺术清单”的展现,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嘉宾的所思所想,同时也让观众明白,普通人也有自己的“艺术人生”。

一、作家、编剧麦家

托尔斯泰《论艺术》:文艺创作是艺术家“ 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电视剧《暗算》、电影《风声》,让麦家的名字被大众熟知,中国当代小说家、编剧,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谍战小说之父”。他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他的作品《解密》入选了英国“企鹅经典文库”。

节目中,麦家和栏目组一起来到风景如画的西湖边,畅谈自己欣赏的诗人苏东坡。诗人晚年的政治遭遇和生活的颠沛流离,都没能将他打败,他仍然能够苦中作乐,这给了麦家很多的感悟。

1964年,麦家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1983年,他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他带朱迅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浙江富阳大源蒋家村,在老宅中,麦家谈到了自己看过的第一本小说《林海雪原》,一次次的阅读之后,他发现了世界的开阔。

之后,麦家遇到了自己的“文学导师”博尔赫斯,当他读到《小径分叉的花园》时,一下子寻找到了小说的密钥。几年的军旅生涯和家族经历,让麦家开始尝试写作谍战类作品,他将“间谍战”、“密码战”、“无线电侦听”等元素融入作品之中,情节曲折离奇、令人叹服。

就像他最喜欢的电影《肖生克的救赎》一般,主人公安迪,用20年的时间走出壁垒,得到最后的胜利。年过半百的麦家,写出了《人生海海》中寂寂无名的英雄,更加理解了生活的通达。

二、建筑师马国馨

艺术是大自然映现在人间的东西,重要的是要好好磨镜子。——罗丹

1965年马国馨院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是“梁思成建筑奖”的获得者。他主持和负责的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重点建筑项目:如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停车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等。

马国馨说:“搞建筑的要创造一个精神产品,精神产品需要和人文、科学、艺术的交流,学这行的人一般爱好比较多,兴趣比较广泛,从我来说,基本上没什么不喜欢的事”。他带来的第一个艺术作品是罗丹的《思想者》。

罗丹所塑造的《思想者》,其实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劳动者,通过对人物真实的塑造,不仅是对米开朗基罗人体构图的完美演绎,更是为写实主义在雕塑艺术领域奠定大局。

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车尔尼雪夫斯基

马国馨院士带来的第二件艺术作品,是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作同样是一件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品。

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

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氛围。

这一时期由于工业革命和新兴资本的发展,艺术形式开始走向大众,比如法国巴比松画派的“写实主义”,作品的内容多是自然风景和人民劳动的场景,代表人物有米勒和他的《拾穗者》。列宾作为“俄罗斯巡回画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广大贫苦人民的日常劳作。

从马国馨院士带来的艺术作品可以看出,他对“现实主义”的喜爱和追求。

三、科学家的艺术生活

我们所经历的最美好的事情是神秘,它是所有真正的艺术和科学的源泉。——爱因斯坦

看过了作家和建筑师的艺术清单,观众最感兴趣的也许是科学家的艺术生活。一说到科学家,通常的印象都是学术、严谨、权威,总给人一种严肃或一丝不苟的感觉。但是节目中的科学家们,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审美。

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程不时

程不时1930年出生于湖南,毕业于清华大学,飞机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原中国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负责过许多不同类型的飞机的总体设计,其中包括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中国第一架喷气式大型运输机“运10”以及C919客机设计专家组成员。代表作品有《工程设计中的系统工程》《发明与革新》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

在工作之余,他热爱拉小提琴,是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成员,曾经还会在舞台表演话剧、创作话剧。他将艺术的浪漫融入进了飞机的设计之中,钱学森曾说过:音乐使他避免了机械唯物论的思维,它们的根基都是创造。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李海涛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24日6时29分,成功进入火星停泊轨道。并计划于三个月后着陆火星,开始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深空探测任务,它的测控系统总设计师是李海涛。

作为专业的火星研究专家,他向观众分享了马特·达蒙的电影《火星救援》,认认真真分析了电影中在火星上一番操作的可能性。李海涛带来的艺术清单里还有齐白石的《山溪群虾》,他说自己非常喜欢国画,并在现场亲自着墨。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隅隈多有,谁知其数?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写下《天问》,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以“天问”作为工程名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易于广大群众接受,便于记忆和传播,也彰显了中国人迈向更远深空的决心和毅力,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理想情怀。

自这里,让人不禁想起了中国航天人的艺术浪漫:探月工程叫“嫦娥”、月球车叫“玉兔”、全球定位系统叫“北斗”、载人空间站叫“天宫”、运载火箭“长征”、载人航天器“神舟”系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中继卫星“鹊桥”、全球卫星星座通信系统“鸿雁”、火星探测卫星“萤火”、气象卫星“风云”、 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祝融”……

比起冰冷的数字和代码,这些名称充分体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艺术情怀,将现代科学与传统文化跨时空融合,彰显了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和文化自信。

中国菌草研究专家林占熺

电视剧《山海情》中讲述了的福建对口帮扶宁夏脱贫的这段历史,是真实存在的。1997年,剧中“凌教授”的原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来到闽宁镇。半年后,第一批食用菌种植取得成功,让双孢菇在戈壁就此扎根。菌草技术另一个应用价值就是,把它们种植在黄河流域用来固沙,目标是使整个黄河流域有一个绿色的生态屏障。

节目里,林教授带来了影响他一生的文学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通过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实际行动,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看到这里,让人不禁想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2021年5月22日,他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联合国官方微博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国士无双,一路走好!”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精神,林教授、袁隆平和其他科学家们,一辈子都在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做贡献。正如电影纪录片《九零后》,介绍了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西南联大学子,其中包括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101岁的《呼啸山庄》译者、翻译家杨苡……如果不是这些科学家、教育家艰苦奋斗,不辞辛劳的研究,哪里有我们当下幸福的生活。

《我的艺术清单》是一档非艺术领域跨界、艺术领域跨学科的艺术分享类节目,虽然是访谈的形式,但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采访科学家,各领域最优秀的人。他们没有流量,默默无闻,八九十岁的年纪,还能坚守岗位,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虽然当下我们社会的焦点几乎都给了娱乐明星,少有人关注人文科学,但这档节目就做到了,打破了大家对科学家的刻板印象,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观众走近科学。也让观众看到了科学与艺术的水乳交融。

现在《我的艺术清单》做了2.0升级,不仅全新舞美升级,还有一群可爱的90后00后“青春艺享团”与主持人朱迅一起,跟嘉宾思想碰撞,也希望未来能将更多年轻人的观点融入到节目里,在崇敬重量嘉宾之时也能为更多年轻人答疑解惑!

虽然节目在网上的议论度不够高,但存在自有其价值,希望未来这档节目会逐渐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