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日报记者从内蒙古晶陶锆业有限公司获悉,该企业已初步具备热障涂层材料小规模生产的技术装备条件,拥有年产量5吨的生产能力。
“这一热障涂层材料项目将新型稀土稳定氧化锆和稀土锆酸盐热障涂层材料及其配套核心制备技术进行成果转化,形成自主创新技术体系,实现了系列关键核心技术自主保障。”该项目负责人宋希文介绍。
新材料是内蒙古科技创新的强项,也是内蒙古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201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的创新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确定了以“科技兴蒙”为统领的创新发展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确定“开放合作搞创新、突出特色搞创新、抓住关键搞创新”的科技创新总体思路,立足内蒙古创新能力不足的实际,依靠资源禀赋、区位及产业特色和优势,统筹协调创新力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内蒙古特色的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之路。
借梯登高 开放合作搞创新
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资源短缺一直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痛点。随着“科技兴蒙”行动中“4+8+N工作机制”(与国内4个地区的8个科研机构以及未来更多机构进行开放合作)的运转,痛点开始一个个被拔除。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说:“增加科技有效供给是推动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的关键。要想做好这项工作,就要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推动形成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利益链接为导向的科技合作机制和协同创新格局,集聚创新资源,借梯登高、借船出海,让先进成果落地转化,形成内蒙古创新驱动的新动能。”
内蒙古与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动体现。据了解,双方自签订《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合作协议》以来,上海交通大学组织了近50场线上线下的对接活动,对接企业超过170家,达成合作意向的项目57项,项目涉及稀土、氢能、石墨烯、碳捕集与封存、材料与制造、能源与化工、农业与生物、大数据、生态环境和医药健康等多个领域。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内蒙古研究院,我们与内蒙古5个盟市、2家三甲医院、2家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搭建了创新中心或联合实验室,为后期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毛军发总结说。
记者了解到,“科技兴蒙”行动启动一年多来,在借助上海交通大学优势资源、引进高水平创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五大领域”攻关等的同时,内蒙古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燕山大学等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高水平合作项目也在快速推进中。
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冯家举告诉记者:“我们每季度都会召开一次调度会,每次调度会上都要看节点、看进展、看成果。‘十四五’期间,内蒙古科技管理部门要在对外科技合作上明确工作目标,把合作项目放在年度计划、五年规划中落细落实,定好时间节点,画好路线图,挂图作战,压实责任,使每项合作项目都能扎实推进,取得成绩。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各合作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责任明确、层层落实的合力。”
汇集资源 突出特色搞创新
10年前,上海浦景化工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独立开发享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合成气制乙醇酸技术”,目标是制备出99.6%以上的高纯度乙醇酸晶体产品。
2018年,内蒙古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成功引入该企业在包头市投资建厂。2020年,这条备受瞩目的国内首个“万吨级煤制聚乙醇酸”生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在可降解塑料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聚乙醇酸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的合成高分子材料,在使用到一定时间后会逐渐降解,最终变成对人体、动植物和自然环境无害的水和二氧化碳,因此可被广泛用于石油天然气开采、医用缝合线、骨折固定材料、组织工程支架等诸多领域。我国将在此领域内完全打通从原料合成气到高端可降解材料的产业链,把全产业链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立足区情,依托优势特色、找准发力点,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科技兴蒙”的行动思路和目标。一年多来,内蒙古从自身实际出发,推动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向区内集聚,广泛征集创新合作需求1672项,100多个科研团队参与了自治区的科技攻关,多家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落地运行,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00多个。
风电消纳、超级计算、微变雷达、储氢合金、5G应用……在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内蒙古在能源、新材料、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等优势特色领域涌现出一大批高新技术成果。例如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移动、华为等组成的八方联盟,成功将5G与无人驾驶技术有效结合并在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实现应用,为内蒙古大量矿用车实现无人驾驶找到了技术路线。
一年多来,内蒙古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培育创新型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内蒙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方面布好了局;在强化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供给,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强化原始创新和技术储备方面开好了头。
聚焦重点 抓住关键搞创新
今年4月,内蒙古赛科星家畜种业与繁育生物技术研究院的生物遗传学家李喜和带领科研团队成功找到不依赖外源基因的牛多能性拓展新型干细胞的诱导关键技术,并揭示了其生物学特性。这一成果被业内专家认为是国际范围内草食家畜干细胞研究的里程碑式研究成果。
科研团队通过基因编辑载体的系统重编程技术,采用“8因子诱导组合”与自主研制的干细胞特定培养体系,成功获得了由体细胞与早期胚胎细胞建立的两组多能性拓展的新型牛干细胞。研究证明,新获取的拓展多能新型牛干细胞遗传特性稳定,可通过细胞核移植重新构建克隆胚胎,由其诱导再生出的次代牛新型干细胞基因编辑效率可达22.9%。
李喜和告诉记者:“奶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支柱产业,先进的生物遗传研究成果是做好生物育种、振兴奶业的动力源。目前,我们已采用该项新技术建立了TOP遗传品质的种质奶牛干细胞系统,并在伊利集团牧场开展了奶牛生物育种的开发与应用。”
“科技兴蒙”行动启动以来,内蒙古关键技术攻关全面发力,围绕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氢能、碳捕集封存五大领域,梳理形成攻关方向10个,支持科技重大专项12项、投入经费1.61亿元,带动企业投入4.18亿元;聚焦牛疫病防控、草食家畜智慧养殖、水稻提质增效、旱作区水资源合理利用等农牧业领域,组织实施了科技重大专项8项,支持经费1.08亿元。此外,围绕能源、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农牧业等领域的创新需求,2020年内蒙古共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309项,支持经费2.41亿元。
在扎实推进“科技兴蒙”行动的过程中,内蒙古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延展性研究和实施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组织国内外科研力量开展前沿技术攻关;按照建设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以及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自治区能源、农牧业、材料、数字经济、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创新需求,部署重大创新任务,精准实施科技项目,汇集创新人才团队,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文/科技日报记者 张景阳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