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展。展览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综合材料和雕塑等近180件作品,集中体现了近年来党史题材美术作品创作的最新成果。其中,艺术家赵建成新作《开国大典》亮相展出,以中国画这一民族艺术语言,带领观众重温开国大典的光辉历史时刻。
“2019年下半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美术创作工程组委会安排我创作《开国大典》,我感到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赵建成说道,“党史专家为《开国大典》的创作确定了三个原则:描绘开国大典仪式;体现天安门元素;尊重历史事实,未出席的委员不能入画。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个题材的分量重大,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创作,对画家来讲是严峻的考验。”
此前,赵建成曾经历时5年完成了《换了人间——1949·北京》的巨制,在那段时间里,他查阅有关史料文献,收集了近三万张的历史照片,画了近百幅的人物素描,并为寻求更为贴切的绘画语言与表现形式做了大量的实验性工作。这幅作品为他此次创作《开国大典》做了重要铺垫。2019年9月,苏联拍摄的纪录片《中国的重生》公映,首次放出开国大典珍贵彩色画面。赵建成将这部纪录片翻来覆去观看了近百遍,对开国大典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创作一幅崭新的《开国大典》,最难的莫过于跳出前作的既有的框架。董希文、唐勇力等画家已围绕开国大典创作经典佳作,如何找到新颖的构思立意,成为赵建成遇到的首要难题。构思的茫然中,延安时期的一张老照片令赵建成顿开茅塞,图中用木头架起的土台子站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聂荣臻等人,摄影师自下向上取仰角拍摄,人与台浑然一体。
“‘台’的功能寓意令我兴奋不已,将决定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伟人形象和为民族独立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群像,雕塑般地立于汉白玉雕栏的台阶之上,台阶演化为一个巨大不可撼动的坚实而厚重的底座,托起了新中国的希望。”赵建成说道。在他创作的《开国大典》中,台阶平行的横线与人物站立的竖线形成了《开国大典》画面形式的基本框架,凸显出崇高感、稳定感、纪念碑式的意味。
在一年半的艰辛创作过程中,赵建成画了数不清的素描和草图,2020年的严峻疫情和画室搬迁也增加了创作困难。直到2021年2月20日,《开国大典》终于完成了最后一笔。画面以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物为主体,准确塑造他们的形象与精神世界,同时展现出天安门饱经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蕴含中国古典建筑的恢弘气度与文化内涵。
“中国人物画经历了漫长的寂寞,终被历史重新选择,虽岁月漫长历经曲折,但面对当代中国文艺繁荣的大好形式,它仍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修复中国人的灵魂,重建理性精神,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精神力量。”赵建成说道。
文/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广燕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