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前门大栅栏有着不少闻名中外的老字号,也有不少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王锋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一名剪影艺人,王锋的艺术作品在各界得到关注:他曾为李嘉存、李文启、刘江等人剪影;也曾应外交部邀请为苏丹总统剪像,传播中华文化……建党百年之际,王锋为一百名英雄共产党员剪刻了肖像。记者联系到这位民间艺术家,听他讲述制作肖像的心路历程。
年少初显天赋 他执意走自己的艺术道路
家住山东德州宁津县长官镇的王锋自幼就对艺术充满浓厚的兴趣。“上小学时,我画出的画都是立体的,近大远小,就好像摄像机捕捉物体一样。”王锋自豪地表示,这些技巧并没人教过他。王锋的小学老师是下放到农村的知识分子,对艺术方面了解颇深,在看过他的画后便建议他可以往艺术的道路发展。“当时,老师的话在我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说到肖像艺术,王锋认为这也要归功于自己爱观察。
由于思维上的活跃,他在学习上有些难以集中。上课时,老师讲课的动作、训斥学生的神情,在王锋看来都是生动的素材。
一次,他被老师抓了个现形。王锋回忆,老师看着笔记本上的画,刚要发火,却发现自己讲课时的表情、手部的动作都被画的惟妙惟肖,一下子笑了出来。
“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我对人面部特征的理解还有表达方式很有灵感。”王锋笑着说。“那时候枯燥的课堂对于我来说就是视觉的解析,每一个人都是我练习肖像的最佳素材。”
在别人看来,王锋对于艺术的追求到了痴狂的地步,他也承认有些“走火入魔”。“不疯魔,不成活。我其实庆幸自己那时的坚持。”王锋回忆起自己最黑暗的那段日子,说高考两次落榜让他不敢见人,生怕别人笑话他一事无成。王锋说,“后来聚会上同学们告诉我,想起我那时的状态还有些后怕,看我每天一大早跑到外边,晚上才回来。他们都担心我想不开寻了短见。”
实际上,王锋每天不过是跑到村口的桥边,观察着日出日落,小桥流水。他只是感慨,是就这样一辈子做个普通人,还是冲出去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人生苦短,站在十字路口徘徊是最艰难的。看着被风吹起的落叶,王锋决定赌一把。“人生就是这样,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还有南方……没考上大学,我的人生就失去希望了吗?我就不能追求我的艺术之路了吗?”就这样,王锋离开了生活16年的家。
回忆起自己刚开始学习剪影的几年,王锋有感而发。1980年,王锋受一部电视剧里的街头剪影人启发,确定了自己未来的道路。“既能赚钱,又能走我喜欢的艺术道路。当时我就想,这门手艺我能学会,而且一定要学会。”
为了练好剪影技巧,他找来成山的刊物,将上边的人物形象找出来一一研究;由于生活拮据,他也舍不得买好纸,就用废报纸、算草纸剪。“我的手指关节上长了很多疙瘩,手掌也磨出了不少茧子。但是当时完全没在意,就是抱着掉一层皮的决心去学习、钻研。”
技艺初成,王锋来到泰山为游客剪像。南天门成片的云海、壮丽的河山让他忘却了落榜的忧愁,沉醉在美好的自然风光里,也让他的剪像水平更上一层楼。“那时我一星期能给家里邮寄回四五百块钱,现在虽然看起来不多,但对自己家庭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王锋笑着说,“父母高兴地都舍不得花。”
2008年,王锋来到北京,在前门大栅栏开了自己第一家艺术剪影店。如今,他已在南锣鼓巷开起分店,无数游客驻足欣赏陈列在店外的剪影,赞叹不已。
在采访过程中,来自河北的一家四口慕名而来,让王锋为他们剪像。他拿起画板,快速的临摹了起来:爸爸圆润的头型、妈妈挑起的眉毛、小朋友略有凸出的一对兔牙……每个人的特征都被他体现的淋漓尽致。一边画,王锋一边跟记者说,“剪像是种高雅又令人尊重的艺术。虽不过两色,黑白对比却独具艺术性。剪一个肖像不过几分钟,但要做到纸在手,对方的五官特征一下子反映在你心里,立马就能表达出来,其实是很难的。这需要我们剪影艺人细心、踏实。”
说到这里,他也认为这是当代年轻人最缺乏的品质。“现在不少年轻人剪出个人的模样就跑出去赚快钱,这样就糟蹋了这么好的一门艺术。剪影并不是‘男人短头发,女人长头发’这样粗糙地表现特征,而是应该踏下心认真琢磨每个人的五官特点,下一番苦功夫,去学习剪影的精髓。”
既是给党的献礼 又是对自我的挑战
对于自己的艺术生涯,王锋一直有个心愿。“我从艺已经40年了,总觉得自己半生的经验应该可以有一次展示,可惜一直没有找到机会。”就在这时,党的百年华诞成为了王锋的创作契机。五一劳动节时,农业部为举办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农村艺术工匠技能比赛召开会议,王锋作为剪纸方面的代表出席。休息时,其他代表跟王锋说,“建党一百周年不容易,是个契机,不如你在剪影方面搞一个创作?”
“我那天在杂志上偶然看到了李大钊的肖像。因为我从事肖像艺术,不自觉就仔细端详了起来。”王锋一边回忆,一边小心翼翼地拿起自己早已刻好的肖像给记者看,还不忘拿出原图进行对比。“他穿的不是单层的棉袍,领子上露出的几根毛线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王锋一边说,一边用手圈出李大钊的面部特征。“你看他的眼神多坚毅,还有他的头型非常有特点,十分方正……”最后,他还特别指出了李大钊的两撇八字胡。“这些让人一眼认出本人的特点我都会着重刻画。”
就这样,5月1日,第一幅李大钊的肖像完成了。“做完后,我的脑中不禁浮现起那些为革命事业牺牲的英烈们的形象来。今年正值我们伟大的党100周年华诞,不如我就做100位英雄党员的肖像,既为党献礼,又能为我四十年的艺术功底做一个展示。”王锋说。
说到挑选英雄人物的过程,王锋有自己的打算。他顺着党的历史足迹——从1921年建党到1950年朝鲜战争仔细梳理,最终挑选出100名没有争议的英雄人物。
他说,“那个年代留下的凭证也只有照片了。每一位英雄我都是亲自查找生平资料和照片,力求研究透彻。”
在选照片的过程中,不少因为年代久远以及当时的技术原因已经很不清晰,王锋还需要重新修复,如果照片的光线暗淡,难以表现出人物的美感,就必须调整打光;服装上没必要展示的细节需要做出取舍;粗糙的形象则要适当丰富细节……
“一个人的面部要素里,眼神是最灵动的。”在王锋看来,肖像中人物的眼睛是会说话的,眼神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意志。他说,“那个时代环境纷乱、照相技术也有限,很多时候难以表现出那些英雄的精气神。”因此在修复过程中,他把重点放在了眼睛的刻画上,做了大量的细加工,甚至更加夸张了一些。虽然不能完全还原照片的原貌,但经过他刻画的人物肖像变得更加清晰、目光也更加有神,但也因此,完成这100幅作品变得更加困难。
对王锋而言,平时的艺术剪影不过六七分钟就可以完成,而正面肖像繁琐的细节使得他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完成一幅作品。不仅如此,距离七一建党日也不过2个月的时间,在这样极短的时间里完成100幅作品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在第一幅作品李大钊完成后,我按照每天一幅的进度剪刻。后来一看这样下去肯定是来不及了,我就卯足了劲,复杂的形象一天剪五、六幅;相对简单的我就一天剪七、八幅。”在那段时间里,即便躺在床上,王锋的脑海中也会浮现出那些英雄的身影。他闭上眼睛,思考着如何将这些鲜活的形象表达在纸上。
超负荷的工作两次累倒了王锋。“有一次深夜,我正在刻冼星海的肖像,突然就觉得视线模糊了起来。房间里开着大灯,可我就觉得周围一片漆黑,感受不到光亮了。于是我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好好休息了一晚,直到第二天上午感觉恢复了些精神,我才又坐回我的书桌前。”他说,还有一次深夜,在完成了当天第五幅肖像后发觉自己僵在桌前无法动弹。“当时冷汗直冒,我就觉得坏了。那天晚上我吐了四五次,几十年的工作生涯里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当记者问起他当时的感受,王锋表示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我们创作需要心气和灵感,这些是没有规律性的。有时候灵光乍现,心气一上来,恨不得一晚上就把所有想表达的内容全部刻完。”在和记者聊起这些时,他的神情激昂,眼神里泛着微光,“这对于我的艺术生涯是一次艰难的挑战,也是我作为一名普通人肩负的重大任务,我必须把它完成。”
就这样,仅用了10天,王锋完成了将近60幅作品。他在自己的店里腾出了一面墙,将这些作品一一挂起来展出。不少游客驻足欣赏,回忆那激情的年代,讨论起那些感人的英雄故事。看着人们对自己的作品竖起大拇指,王锋也如释重负地笑了。
这是一次与英雄们的对话 他们应该被记住
王锋说。岁月的经历,让自己在浏览这些英雄形象时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我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带着感情去做的。如果我的作品连我自己都不能感动,自然不能感动别人,那即便我完成了100幅肖像,它也不是一个好的作品。”
说着,他又拿出了自己印象格外深刻的几幅作品,和记者一一讲解。“我的第二幅作品就是瞿秋白。和李大钊相比,他给我的感觉一下子就又是另一种气质了。”
肖像上的瞿秋白发型靓丽、西装革履,充满着文豪气质。“在那个年代,这样的打扮是很少见的,可见他的家庭条件优越。但是他没有贪恋这些,而是为了心里的信念投身革命。都是大好青年,那么年轻就去世了,真的很可惜……”说到这里,王锋也不禁流下了泪水。
在剪刻的过程中,王锋不止一次为这些英雄的形象和事迹所流泪。他说,江竹筠也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观察她时,我注意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注意过的细节。江姐是烫发,在那个恶劣的环境下更是少见,此外,她还戴着一对小巧的耳环……我们都知道她是一位英雄,但又有多少人想起她也是一名女性,她也爱美,她也渴望着黑暗的时代过去,过上幸福的生活。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还这样乐观,真的很感人。”
对王锋来说,剪刻的过程就像穿越时空,和这些英雄面对面交谈一般,有一股别样的亲切感。在刻画“刑场上的婚礼”时,他脑中不止一次地浮现出周文雍和陈铁军大义凌然的形象,即便照片已经模糊,那股精神还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映射到了王锋的心里。“我觉得我也被这些英雄们鼓励了。”
6月20日,王锋完成了自己的第100位英雄人物包森的肖像,在经过了1个月又20天的努力后,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这是他自己的难以想象的成就。说到这里,王锋自豪地拿出了这幅作品:这是一张侧面肖像,强烈的黑白对比让这位英雄军人的形象跃然纸上,他向后回头时肌肉的纹理被刻画的栩栩如生,体现出了中国军人的坚毅,仿佛木刻作品一般。“这是我特别满意的一幅作品”王锋说。
谈到完成这宏大工程后的想法,王锋有所感悟,他说“我在剪刻的时候就在想,这些英雄在最美好的年华里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牺牲自己,我无论如何也要让人们记住他们。和平是来之不易的,应该珍惜。时代的跨度太长,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已经把和平的生活当做理所当然,把那些英雄事迹淡忘了。我认为也应该多去宣传这些英雄形象。”
实习生 李翔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