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万源:养牛户富起来有门道
农民日报 2021-06-19 14:33

四川省万源市处处是高山深谷,这给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瓶颈。但广阔的地域面积,良好的生态环境,又是种养业不可多得的上好资源。辖区面积40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60万人口,而全年8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50万亩草山草坡、35万亩优质牧草及饲用作物,为畜牧业尤其是肉牛养殖带来巨大优势。近年来,万源市肉牛养殖业蓬勃兴起,到2020年底,万源市存栏肉牛8万头,其中能繁母牛3.5万头,出栏肉牛4.38万头,年产值达8.76亿元,约占畜牧业产值的19.8%。其中年出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场达26个。万源市在财政资金投入等多项政策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肉牛养殖业。同时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省畜牧总站等建立战略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尽管肉牛养殖前景广阔,可此行业投资大,能不能赚到钱是不少人关心的问题。记者深入一些养牛场实地调查,揭开养牛户们“牛”起来且富起来的秘诀。

秘诀一:一二三产融合,加大内循环降低成本

“要么你钱多,要么你命长,否则不要去搞!”王中明怎么也忘不掉,2018年他准备在家乡养牛的时候,父老乡亲的这句忠告。王中明经过反复思考,最终还是决定投入其中。

从13岁起,王中明就在外面闯荡,并积累了一定资本。2013年,31岁的他被家乡官渡镇杜家坝村叫回来担任村委会主任,2014年便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当了干部,就得发展产业。可发展什么呢?此前,除了种庄稼外,村民还没敢尝试过其他。”王中明说。

于是,王中明率先建起一个养牛场,并流转了200亩荒坡地,种植果树和牧草。因为“养牛不种草,等于没得搞”也是父老乡亲给王中明的又一句忠告。可当时那200亩地,到处长满杂树,他就用挖掘机很费了一番功夫才弄好,第二年才正式出草料,但仍不能满足需要。

从2018年起,王中明保持着存栏近200头、出栏100余头的规模,并将每年的收入又滚雪球一样投进去。去年他扩大规模,今年存栏量将达到500头,出栏250余头左右。

问王中明养牛赚不赚钱?他十分保守地告诉记者,肯定赚钱。其赚钱秘诀何在呢?首先,他主要采取自繁自养,去年他存栏能繁母牛60余头,今年将达到300头,不再向外购买牛犊。“外面价格波动大,往往一头牛少赚几千元!自繁自养可稳赚不赔。”王中明说。

再者就是种养循环。除了自己种草外,王中明还发动本村村民种草。“一亩草收益比一亩粮食收益多500元左右,且劳动力投入要少得多,因此大家都愿意干。”王中明说。

最重要的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王中明把他的种养基地发展成了一个农庄,除了种养业外,他还涉足酿酒和餐饮服务业。走进农庄,处处可见高低错落放置的巨大酒坛,鱼塘垂钓及其他景观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我的酒厂可年产3万斤优质白酒,仅此一项,纯利润可达三四十万元。酿酒剩下的酒糟和甑子水还可用来喂牛,又节约了不少饲料成本。”

王中明利用自家原先三间土坯房的宅基地,建起了一幢三楼一底的房子,除了居家、办公外,还用作餐饮、民宿。“别看这是个山沟沟,可离万源城区仅11公里,就凭我散养的几千只跑山鸡就可以吸引不少客人来。一年这块纯收入轻轻松松十多万元。”王中明说。

秘诀二:看准市场行情,买卖不吃亏

“我们这儿的优势是山上人少,母牛可以敞放,不仅可以减少饲养成本,而且能让母牛更健康,繁殖期更长。”一脸憨厚的场主孙天勇说。孙天勇18岁起开货车挣钱,30岁起跟两个哥哥合资养牛,如今他们的勇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存栏200余头,每年出栏两批近500头,加之短平快买进卖出地倒贩,年出栏上千头,年纯利润达100余万元。

孙天勇兄弟的养牛场位于旧院镇大轮坎村,虽离旧院镇只有5公里,但弯弯拐拐的山路给物资运输带来了很大困难。“玉米从镇上运到场里每斤成本增加了7分钱,加上其他饲料,一年须增加成本将近10万元!”孙天勇说,他们仅流转了100亩地种牧草,为了节约成本,于是采取粪污换秸秆的办法,他们用车把粪污拉到村民农田,然后把秸秆拉回来。

孙天勇兄弟的养牛场饲养的母牛少,自繁自养所占比例很小,主要是靠外购半大牛,饲养半年后出栏。“买一头600斤左右的半大牛需要1.5万元左右,出栏时可卖到2.2万元左右,毛收入6000元,除去成本,净利润约2000元。这样算起来还是赚钱。”

与王中明把一二三产业融合得很好,可以“拆东墙补西墙”不同,孙氏兄弟俩只一心养牛。走进他们的牛场,一头头牛无不是膘肥体壮。“这头牛按现在的行情,可以卖到2.5万元。”说着,他一伸手牵动牛绳,一头高大威猛的西门塔尔牛就从圈里站了起来。

那么,孙天勇兄弟潜心养牛,赚钱又有何秘诀呢?“其他方面我们没有优势,但我们懂市场,在买卖上都不吃亏。一头牛我们只需用眼仔细瞧瞧,便能比较准确地估出其斤两和价钱,别人想卖我们高价或者想压我们的低价,都是不得行的。”孙天勇自豪地说。

原来,跟孙天勇合伙的两个哥哥孙天轩、孙天清,当了30多年的牛贩子,不仅懂牛,还能掌握牛市。当年孙天勇见跑货车不挣钱了,想转行搞其他的,就是他两个哥哥建议他养牛的。如今,他们的牛除了销往万源、达州等本地市场外,还远销成都、重庆甚至北京。

“充分利用两个哥哥的特长,不仅保证了自家养牛场的利润,而且一年短平快地倒贩都能赚个三四十万元!”孙天勇说,他们如果看上别人的牛,买过来几天之内卖出去,一头至少五六百元的利润,有时甚至可达1000元左右,但前提是必须懂行才行。

秘诀三:积累足够资本,持之以恒不言放弃

记者又来到位于石塘镇柳树村的巴山安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这里有个存栏300余头、年出栏500余头的肉牛养殖场。其创办人是谁?出乎所有人意料,迎面走来的是一位拄着双拐的残疾人。他就是曾获得四川省“自强模范”和达州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的兰松安。

说起这个养牛场,兰松安心中感慨万千。“我不是一开始就想到养牛,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确实需要养牛才养的。而且整个过程充满了辛酸,能有今天实在不易。”

兰松安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左腿残疾。尽管这样,他还是能独立行走,只是稍稍有点跛。可是2017年一场车祸,导致他右腿高位截肢,从此便只能靠双拐支撑着行走了。那时,他的养牛场刚刚创办才三年,朋友和家人都劝他放弃,可他咬牙硬是挺了过来。

从1997年起,兰松安便摆起地摊,慢慢地开起小卖部。就这样一分一分地积累,逐渐把小卖部开成商店,然后是自己修房子开起小超市。后来他通过拍卖购得一块土地,建起一座三楼一底的房子,一楼128平方米大厅用来开超市,在石塘镇算是数一数二的商业成功人士了。2012年,积累了千万资本的兰松安回柳树村,流转3000亩荒坡地种核桃和果树。

“当初头脑发热,只想到回报家乡,把家乡带动起来,哪晓得遇到很多具体问题。”兰松安说,第一个具体而艰巨的问题就是路,从镇上到他的种植基地,没有一条能行车的路,只有靠他自己来修。尽管修了条毛坯路,可往山上运输肥料等物资还是十分困难,一到下雨天就更恼火。而果树回报又慢,尤其是核桃要八年才能挂果,眼看积蓄用光,靠超市不断“输血”也不是办法,还得从成本节约上来打主意。于是,他想到了在山上建养牛场,就地生产肥料。

就这样,兰松安的肉牛养殖场诞生了。同时与四川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专家服务站,利用山上大量的野草,并通过林下种植青储玉米和饲用苎麻等,如今养牛场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

“目前,我的牛场所产生的有机肥连这3000亩核桃和果树基地都不够用,何况我还有3000亩茶叶。”因此,兰松安准备把牛场扩大到存栏500头的规模,那就还要继续投资。“钱从何来?好在我2016年建起了一个1500平方米的购物广场,每年都有不错的利润。”

文/记者 李传君

编辑/郭琳琳

相关阅读
近期牛肉价格为何持续下跌?
新华社 2024-06-13
近期牛肉价格为何持续下跌?
新华社 2024-06-13
海陀山下牛场华丽变身为露营地,可露营、逛市集、看露天电影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09-19
驻村十年,她让乡村实现“一亩园十亩田”
中国新闻网 2023-02-15
视窗|内蒙古通辽:牛市交易忙
新华社 2022-10-31
黄河上游的“养牛新法”:适度放牧、科学补饲、适时圈养
新华社 2021-08-24
养牛“女状元”丁秀琴: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7-27
农业“补短板”案例:一万头牛越洋入住昆明
证券日报 2021-07-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