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杭州10岁男孩小飞(化名)有个十分强势的父亲,要是没考第一名,难免被批评。他还有个“鸡娃”母亲,每天做完作业,还要布置补充练习题。小飞病了。提到“作业”,他常常浑身抽搐,倒地不起,几分钟后缓解,每天最高发作几十次,被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即俗称的癔症或歇斯底里症。
在教育严重内卷化的当下,想方设法“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的父母比比皆是。在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中,田雨岚颜鹏一家堪称鸡娃家庭的典型代表,最后,儿子颜子悠不但没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反而被妈妈田雨岚逼得崩溃,甚至患上了心理疾病。文艺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杭州10岁男孩被父母逼到癔症发作,无疑成为现实版《小舍得》。
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几乎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为此不惜“逼子成疯”,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令人担忧的是,类似的事情时有发生。2018年,毕业于浙江某名牌大学的吴先生(化姓)为了让女儿像自己一样优秀,要求10岁女儿萌萌每天写4篇作文,完不成不准睡觉,为此女儿经常熬夜到凌晨一两点,最后萌萌妈不得已才选择报警求助。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是当下竞争异常激烈的教育大环境使然。父母们之所以如此急火攻心,很大程度上确实是迫于现实。以笔者之见,教育焦虑之所以严重泛滥,除了大环境使然,很多时候更是家长不尊重教育规律,任性妄为的结果。玩耍本是孩子的天性,适当的玩耍不仅能让孩子得到休息调整,而且也能有效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然而,“鸡娃”父母却偏偏不断“加餐”,结果适得其反。
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最麻烦的问题。“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可复制的。教育虽然极具个性化,但是也有其基本规律。家长如果罔顾孩子身心健康一味施压,轻则事倍功半,重则“逼子成疯”,后悔莫及。为人父母者,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无论怎么努力,绝大多数孩子终将归于平凡。尽力帮助孩子的同时,也要有接受平凡的智慧和勇气,是父母必修的一堂成长课。
文/胡欣红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