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小舍得》在一番热议中“团圆”结局,身为父母或还在成为父母路上的人们纷纷陷入了填鸭式还是放羊式教育方式的博弈中,“争当班干部”“大神奥数班”“落户学区房”……《小舍得》也许就是你和我的缩影。北京朝阳法院针对现实问题中类似问题所涉及的法律风险进行了提示。
花3万多买早教课 机构跑路怎么办?
颜子悠为上“大神奥数课”辗转工地、野外、艾灸馆,夏欢欢为上择数竞赛班集多方之力,现实中,校外培训机构真的该靠“抢”吗?中国消费者协会在针对社会类培训投诉的统计中,发现涉投诉培训机构往往存在资质不健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预付费消费方式存在跑路隐患、合同的格式条款显失公平等诸多问题。
朝阳法院民三庭法官助理吴桐就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2018年3月,小蕾的法定代理人与某早教公司签订了《会员服务协议》,约定小蕾接受早教公司提供的早教课程,共计198课时,培训期间为5年,课程费用共计38600元,一次性缴纳全部课程费用可附赠18节课。合同签订当日,小蕾的法定代理人便一次性缴纳了上述198课时的费用。2019年年初,小蕾的法定代理人发现早教课无故停业,之前上课的地方关停、无法与负责小蕾的销售人员和授课人员取得联系,此时小蕾还剩余150余节课没有完成。
案例中,小蕾的法定代理人与早教公司签订的系教育培训合同,培训对象为小蕾,双方形成了教育培训合同关系。因早教公司停止经营,无法继续为小蕾提供教育培训活动,既违反了教育培训合同中关于早教公司主要义务的合同内容,同时导致小蕾接受教育培训的根本目的无法实现,因此小蕾有权要求早教公司退还未消费课时余额。
吴桐解释,培训行业往往以较大的优惠力度吸引家长,采取预付的方式收费,甚至同时与“消费贷”“分期贷”等金融产品挂钩,但随之而来的风险是培训机构转让、破产跑路甚至涉嫌刑事犯罪,此时家长们追回剩余课时费的难度将会很大。
从消费者的角度,一方面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考察,如是否具备相应资质、培训场所是否安全稳定、一次性收取费用的时间跨度是否过长;另一方面,也要提高证据留存意识,如培训合同、转(交)款凭证、发票、上课记录等,如发现存在风险,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上网课遭遇诈骗 父母又能做些什么?
奔波于课外班的子悠、欢欢和米桃,面对疫情的突然爆发,也纷纷在家里上起了网课,往日“悠闲”的子悠爸也一起“守”在了屏幕前。如今,网课已经成为了校内校外课堂的常态,在网络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网络保护至关重要。
对此,民三庭法官助理吴桐还介绍了另外一起案例,小齐是一名初中生,因疫情期间需要在家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母亲便把手机交给小齐上网络课程。在小齐上网课的时候,发现手机上弹出免费领取游戏皮肤的消息,小齐加了消息中的QQ号,在QQ聊天中,对方耐心地教小齐领取皮肤的操作步骤,但其中包括了转账、修改密码的步骤,小齐觉得可能有问题说要退出聊天,对方却以父母的支付宝账号会被永远封号、家长会坐牢等言语进行威胁,小齐因为害怕导致母亲支付宝账号中的余额被悉数转走。
吴桐解释,如今的孩子不仅随时能接触到网络,还在网络世界中游刃有余。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的风险时刻威胁着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即将于6月1日起施行,其中就新增了“网络保护”一章,当今环境下,网络保护和家庭保护需要双管齐下。
第七十一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父母应该经常检查孩子上网课使用的电子设备,尽量卸载无关APP;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看、不点,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一律不听、不信。家长也要多与孩子沟通,如果发生案例中被诈骗的情况,也要及时报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宋霞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