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红火蚁入侵我国12个省份”的新闻引起社会关注。近期,农业农村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九部门不仅下发文件专门部署红火蚁阻截防控工作,还专门启动了联合防控行动。
体长仅3—6毫米的小小蚂蚁,为何能惊动九个部门部署联合防控?红火蚁从何而来,有啥危害,防治形势如何?让我们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一、红火蚁分布
红火蚁原分布于南美洲,2004年在我国广东省湛江吴川市首次发现;至2021年,红火蚁已传播至我国12个省份,435个县市区。目前,红火蚁的入侵的区域还在持续扩大、不断地向更北、更西的地区扩张。
二、如何识别红火蚁
红火蚁个体较一般蚂蚁稍大,体长3-10mm,呈红褐色;常在农田、荒地、绿化带、路边、公园、住宅庭院等地出现,一般高出地面10 公分以上形成拱形或沙堆状蚁丘,内部呈蜂窝状。
对于非专业人员,可通过三种方式进行识别。
1、通过巢穴外观识别。红火蚁蚁巢在地面隆起,土堆状蚁丘,内部蜂窝状,而一般蚂蚁的巢穴不会隆起。
2、通过是否具有攻击性识别。红火蚁具有强攻击性,可用棍棒插入蚁巢,如果是红火蚁,则会迅速涌出蚁巢进行攻击。
3、根据被叮蛰后的症状来识别。红火蚁叮蛰后,一般被叮蛰部位会有刺痛感、灼热感,同时出现水泡和脓包。还有小部分人会对红火蚁毒液中的毒蛋白过敏,产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有死亡风险。
三、扩散特点及发现
1.扩散方式:
红火蚁的扩散传播主要分为自然扩散和人为传播扩散。自然扩散指的是红火蚁随着婚飞、蚁巢迁移、分巢、随水流动的自然扩散;而人为传播扩散主要指红火蚁主要随带土苗木、花卉、草皮等植物调运或者随垃圾、土壤、堆肥、农耕机具设备、包装物等物品远距离传播,扩张速度为48-80公里/年,其途径更多、风险更大、速度更快。
2. 红火蚁侵害哪些场所?
红火蚁主要危害范围涉及农村农地、林地、草地、公园、校园、公路绿化带、旅游景区、江河水库堤坝和城乡垃圾场山坡、高尔夫球场、乡村住宅外围等开阔向阳的场所等领域。
3. 如何发现扩散入侵的红火蚁
➡发现疑似蚁丘:于农田、山坡、高尔夫球场、公园、住家庭院、学校等环境中,发现有高于10公分以上的蚁丘,或有大规模沙堆状的蚁丘,可初步怀疑为入侵红火蚁。
➡发现大量褐红色蚂蚁:于农田、山坡、高尔夫球场、公园、住家庭院、学校等环境中,发现地面上有越来越多的褐红色蚂蚁。
➡被蚂蚁螫叮后有火灼伤般疼痛感,继而出现搔痒红肿、脓泡,可怀疑被入侵 红火蚁螫叮。
四、红火蚁的危害
红火蚁是典型的肉食主义者,有“五凶”:喜攻击、爱咬人、吃种子、蛰动物、钻电箱。入侵红火蚁往往给被入侵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大敌。
其危害主要如下:
➡取食农作物的种子、幼芽、嫩茎、果实和根系,危害农业生产;
➡伤害生态环境中的其他土栖生物,破坏生物多样性;
➡筑巢在户外和居家附近的电器相关设备中,及交通通信设施等,造成电线短路或设备故障;
➡受到干扰时攻击性很强叮蜇人、畜,威胁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五、红火蚁对人的健康威胁
红火蚁极具攻击性,其受到干扰后不仅不会四散逃生,而且会产生极强的群体攻击性,通过蜇咬将毒液注入受害者皮肤。被叮蛰部位会有持续灼热疼痛,局部皮肤形成红斑、水泡、硬肿,有痒感,水泡破裂后又常会引起细菌性二次感染。
另外,大约有2%的人对红火蚁叮咬有过敏反应,敏感人群会出现脸红、荨麻疹,甚至导致呼吸困难等症状,过敏反应严重者会出现呕吐、头晕和休克等症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2004年10月20日,我国台湾桃园传出首起因红火蚁致死的病例;2018年7月20日,广西南宁一男子被红火蚁叮咬,没有及时就医,就回家了,回家后昏迷,送医后经2个多小时的抢救,没能抢救过来,不幸身亡;
2020年三月,南宁市民文女士,在河边草地上遛狗,被红火蚁咬伤出现呼吸困难,还好送医及时,救了回来;
2015年8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报道,海南文昌县五铺镇等数十个村庄,近几年来红火蚁爆发,造成人员和农作物严重危害,每天均有数人甚至数十人被蜇咬伤到医院就医或住院治疗。许多农民已经不敢下地农作,农田和农地大量撂荒。
六、红火蚁蛰伤的防范与处理
1、发现可疑的红火蚁蚁丘,应用明显标志标记可疑蚁丘,并立刻报告有关管理部门,转由专业技术来对红火蚁进行防制。切勿个人进行防治,也不要在红火蚁发生区长时间停留和活动。
2、在有红火蚁侵害场所的地区作业时,要加强个人防护,带上手套、穿上长筒水鞋,穿长袖上衣、长裤、袜子及高筒水鞋,鞋外周可环绕涂上凡士林或滑石粉。
3、一旦被红火蚁蛰伤,先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然后涂抹皮康霜或皮炎平等药物来缓解,不要抓挠伤口,避免弄破脓疱感染。
4、被红火蚁叮蛰后如出现较大面积红斑、皮疹等,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剂等治疗;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如全身性搔痒、荨麻疹、脸部燥红肿涨、呼吸困难、胸痛、心跳加快等),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诊疗。
内容来源:消毒与有害生物防治所
来源: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