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100多年前,鲁迅也爱逛北京动物园
文化溯源 2021-04-12 10:00

逛了这么多的动物园,你真的了解它吗?

光绪二十三年(1906年),一封来自出洋考察团的奏折,拉开了中国现代动物园筹建的序幕。

“各国又有名动物院、水族院者,多畜鸟兽鱼鳖之属,奇形诡状,并育兼收,乃至狮虎之伦,鲸鳄之族,亦复在园在沼,共见共闻,不图多识其名,且能徐驯其性。德国则置诸城市,为娱乐之区,奥国则阑入禁中,一听刍荛之往,此其足以导民者也。”

大臣端方、戴鸿慈等纷纷上书,他们建议由朝廷出资修建图书馆、博物馆、万牲园(即动物园)和公园等,效法西人“导民善法”。

640-7.png

动物园正门

此时的清政府处在内忧外患当中,希望通过新政学习借鉴西方的技术、制度与思想,实现富国强兵。

故为开通风气,改良农事,促进树艺、蚕桑、畜牧等的兴盛,清廷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迅速开启了群聊筹备模式。

就这样,包括万牲园、植物园、博物馆在内的博览馆被划为农事试验场的一部分,并开始在西直门外的旧址上筹建起来,而建立的形式框架则深受晚清出访者的影响。

晚清出访者们对动物园的最初认识停留在记载国外动物园中各式各样的动物,记录其外表与习性,并尝试与自己的知识储备相对接,端方等大臣还将看到的珍奇动物引进到了万牲园。

除了猎奇心态外,逐渐对其格局和功能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比如19世纪欧洲动物园的分类豢养原则:

外有猛兽,每种各有石屋二间…小鸟每种一木房…水鸟与鱼皆有大池。

——《航海述奇》

此外,他们大多数人还将动物园与公园的概念、功用相混淆,比如斌春就将动物园看作富有异国情调的花园,康有为更是直接将两者并论,并注意到欧洲动物园内多设酒馆、茶楼之类的休闲场所,可以为民众提供游戏之处。

在这些观念的指引下,万牲园内的动物分栏畜养,且园内设有多处茶楼、咖啡馆、游廊和餐厅供游客休憩。畅观园、万字楼、鬯春堂、松风萝月轩、照相馆等纷纷建立,这些建筑兼容中西洋风格。

休息的游客

博览馆里中式园林的情趣与异域风情的建筑相得益彰,人们既能喝咖啡、拍照,还能品茗游湖赏楼榭,一时间成为报纸争相报道的对象。

同时,因其设备之周全、景色之优美,当时的很多人是将万牲园视为公园,而非单纯用作教育和科研的动物园。

来远楼侧面

万牲园内的动物除了从国外引入外,还有来自皇室的捐赠、各地官员们进贡及外国使节的赠送。从动物种类上来看,虽数量不多,但除了一些稀有动物和水族外,清人游记中感兴趣的飞禽走兽都基本包含在内。

万牲园修建完毕后,于1907年7月19日便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官方还详细制定了相应的入园规则:

珍奇的动物、健全的中西设施、优美的园林楼榭吸引了全城老少前来游玩,也成了许多外地游客钟情的场所。

鲁迅在北京教育部任职时期,北京城外可以游览的地方,他只去了两个,一个是阜成门外的钓鱼台,另一个就是西直门外的万牲园。

游览动物园的清朝儿童

从鲁迅的日记可以了解到,他至少去过四次万牲园:

1912年5月,与董恂士、许寿裳一起游览万牲园;

1916年9月,鲁迅陪三弟周建人游览万牲园;

1919年10月,鲁迅带二弟一家游览万牲园 ;

1920年4月,鲁迅陪母亲游览万牲园。

万牲园俨然成了鲁迅陪朋友、陪家人的最佳选择之一,且万牲园大概给鲁迅也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到了1926年,他在日记还感慨:“那地方(万牲园)在夏天倒也很可看,可惜现在进不去了。”

不仅万牲园内部让人流连忘返,就是外面售票的两个“长人”也为时人津津乐道:

现在六七十岁以上的人,小时候游过万牲园的都还记得,门口收票的两个长人,身高都在二米以上,收票时常常跷起腿来,踏到对面铁栏上,孩子们仰着头好奇地望他,从他腿下面钻过去。

——《鲁迅与北京风土》

随着清廷颠覆和各种战事的发生,万牲园渐渐凋敝下去,园中动物因无人管理或粮食不足或被残害。在新中国成立时,园内仅存有13只猴子、3只鹦鹉和一只瞎了眼的鸸鹋,动物园之称号已经名存实亡了。

喷水狮

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北京动物园,则是建国后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展而来。

去过北京动物园的人们大抵都有这么一种感受——现代与古典的交混。不仅是观赏动物,也是游览园林,“木落野旷,人行镜中,备极清广…详观奇兽,杂听鸟鸣,亦足怡情”,当年晚清游人的感受非减反增。而园子里那灰色“三拱门”上的石刻雕花,则清晰地记录着北京动物园的百年沧桑与变迁。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