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驱首次护卫辽宁舰!赴台海训练的最强远海组合战力怎么样?
政知见
2021-04-06
+ 关注

中国海军新闻发言人高秀成海军大校4月5日晚证实,近日中国海军组织辽宁舰航母编队在台湾周边海域进行训练。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梳理各方细节发现,海军发布的相关消息信息量颇丰。

首先,环球网就此刊文评论称,直言点明辽宁舰“台海周边”训练在官方口径中实属罕见。

另外,环球网的文章还援引日媒报道给出了辽宁舰航母编队出海训练的路线图。

更重要的是,政知道注意到,中国入列不久的“最强战舰”万吨大驱南昌舰现身航母编队,系首次编入航母战斗群一同出海训练。

美军航母再进南海后,中国罕见官宣!

对于此次训练,高秀成介绍,这是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组织的例行性训练,旨在检验部队训练成效,有利于提高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今后,中国海军仍将按计划常态组织类似演训活动。

政知道统计发现,辽宁舰服役以来通过台湾外围海域的次数已达10余次,因此辽宁舰航母编队在台湾周边海域进行训练并不稀奇。但环球网刊文评价称,官方在新闻稿中直接点出“台湾周边海域”,尤其说到训练“有利于提高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能力”非常罕见。大陆官方从以前“只做不说”到“既做又说”,对民进党当局等“台独”势力的态度不言而喻。

4月5日当天,《海峡导报》新媒体还援引台湾退役中将在台媒发表的观点称:“大陆军方在台海周边的演习就是要告诉美国,中国有解放台湾的实力。”

事实上,中国海军罕见披露上述消息前一天,4月4日美国海军“罗斯福”航母打击群再次进入南海活动。这是罗斯福号本年度第三次进入南海活动。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就此向政知道坦言,“美军航母进入南海,咱们要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美国训练美国的,解放军训练解放军的。”他表示,美国多次明确表示将中国视为其头号战略竞争对手,军事领域上将中国作为假想敌也就不必讳言了。“做好咱们自己的事情是第一位的。”

055首次在航母编队中亮相

根据梳理,此次系2020年4月后时隔一年,辽宁号航母编队再次赴台湾附近海域训练。

环球网刊文援引日媒报道披露,日本防卫省3日发现辽宁舰航母编队由冲绳本岛与宫古岛之间海域南下,向太平洋驶去。环球网就此总结称,这是辽宁舰航母编队跨区机动训练常态化路线:经宫谷海峡进入太平洋,然后经菲律宾海,进入巴士海峡,在台东部海域展开训练。

除了编队航行路线图,环球网文章还援引日媒报道,披露了此次编队的具体组成。除了首次担任“带刀护卫”的055大型驱逐舰南昌舰外,编队中多型战舰同样是中国现役最优型号之一,这样的编队可谓中国远海最强战力组合。

日媒指出,除了航母辽宁舰外,编队还包括055型导弹驱逐舰南昌舰、052D型驱逐舰成都舰和太原舰、054A型护卫舰黄冈舰、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舰。此外有军事专家在东方卫视栏目中披露,在看不到的水下,解放军很有可能还将潜艇编入航母编队。

根据政知道梳理,055型驱逐舰无疑是中国海军现役最强水面战舰,满载排水量达到了1万3千吨。宋忠平认为,以后055大驱将成为中国航空母舰的标配,中国第一个批次就建造了八艘055,未来我们的航母编队很可能配有多艘055进行护卫,那样的话中国航母编队的区域防空能力、整体的作战能力、保障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宋忠平介绍称,具体而言,055大驱的排水量巨大,因此所具备的续航能力就更强,远海护卫的能力也就更强。另外,055舰上的垂直发射武器单元也比较多,并且十分先进。“比较之下可以这么讲,我们的055比美军现役最强的‘航母护卫’提康德罗加级舰更有优势;和其正在升级打造的伯克3型驱逐舰相比互有优劣。”

中国最强远海组合战力如何?

那么,随着中国最强水面战舰——055大驱的加入,辽宁号航母编队的战力究竟如何?

宋忠平表示,从硬件实力来看,航空母舰作战编队的远程打击能力关键在于舰载机的质量和数量。对比中美航母,我们在载机数量上有劣势,毕竟我们服役的两艘航母吨位较小。“但随着中国下一代航空母舰的发展,我们的航母舰载机数量将会大大提升!”其次,关于护卫舰艇的实力,我们的055相比美国现役的护卫舰艇在技术、质量上有优势。最后,在航母编队中的潜艇对比上,美国现役的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具备优势。但我们在该领域发展同样迅速,我们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一旦服役,将会大大缩小双方的这个差距。

美军弗吉尼亚级潜艇

除了装备水平,从软件层面来看,宋忠平坦言,美国航母远海作战经验丰富,中国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但同时他也强调,自二战结束后,美国几乎没有进行过大规模的水面战舰海战,其航母更多是针对弱小国家军事打击任务。近几十年,美国并未在海面上遭遇到对等的强敌,因此其航母战力同样有待考证。而反观中国,我们具备后发优势,同时在持续推进实战化训练并不断探索自己的战术、战法,完全没必要妄自菲薄。

资料 | 环球网 东方卫视 海峡导报等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岩
编辑/马晓晴
校对/葛冬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