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车好像一则《狼来了》的故事,传着传着就成了真的。”小米造车消息官宣后,一位投资人如此感叹。
“这将是我人生当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30日晚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以“梭哈”的姿态向外界宣布其造车决心。
雷军“为小米汽车而战” 来源:小米官方微博
伴随着多个回合的传闻与否认,悬疑剧般的小米造车终于尘埃落定,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并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雷军出任CEO亲自带队。雷军“梭哈”的底气来自于小米1080亿元现金储备,用他自己的话说,“公司亏得起”。手机跨界造车行业已有“笑料”,背负着雷军“声誉”的小米汽车,会是他的“野子”吗?
“愿押上人生全部声誉”
3月30日,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小米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立项。资金方面,小米计划首期投入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100亿美元。
小米公告截图
“一开始我内心非常抗拒。”雷军说,“我们花了五年时间才好不容易把手机业务做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三,而手机这场仗还没有打完,做车会不会分心?”
事实上,雷军本可以早就抓住造车浪潮。早在2013年,他曾两次拜访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并开始关注智能电动车产业。作为投资人,他在过去的七八年时间也投出了近十家智能汽车公司。
而他一直对造车心存顾虑。直到今年1月,董事会要求调研造车的决定递到他眼前。“不管我有多么地不愿意,1月15日,我们开始认真调研。”
按照雷军的说法,75天内,小米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与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以及2次正式的董事会。
刚开始,他的疑问是,为什么你们觉得小米能造车?但得到的答案是,小米既懂硬件,又懂互联网,“完全不能理解你们为什么不造车。”
随后,更多的担忧接踵而至,比如“你们同行都在造车,你们不造会不会落伍?”“会不会手机和车是一件事情呢?”同时,他也听了很多反对意见:“汽车工业投入巨大,周期长,容易翻车,入局会不会晚了……”
“白天我觉得有100条理由可以做,晚上又有100条理由不能做。”在自我拉扯之下,雷军表示,期间他思考的关键点是,相较于十年前,小米是否还有一如当初的勇气、决心、体力和投入。而答案是肯定的。
此外,在发布会上,雷军公布了小米在2020年的现金余额:1080亿元。“我们亏得起。”他说,接着又补充道:“只要造得出来,就一定能卖得出去。”
“从我做决定这一刻开始,我就不再关心压力了。”雷军说,“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
巧合的是,就在30日上午10点,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通过视频直播向全公司发表演讲。他提醒团队,在有资源之后,也不应轻易加杠杆,在错误的方向大投入。“很多公司,包括创业公司,会说咱们是不是就抓住这个机会、赌一把,all-in。我自己觉得,随便说all-in的公司有很大问题。“他认为,想要all-in换句话说就是 “我不想了,就这样赌一把。”
30日晚间,针对微博上“现在大家一起祈祷吧,希望罗永浩老师不要宣布造车”的说法,罗永浩还回复称,“放心,本冥灯还没有这个打算……再附送一个让你更放心的吧:我就算落魄到去卖笑卖xx,也不会去搞财经啊,市值啊这类的东西。”
罗永浩微博截图
为何此时宣布?
“但凡说小米要造车的,都是假新闻。”2020年12月15日,时任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现任小米集团总办副主任徐洁云还在微博上发了这样的内容。不到4个月时间,小米就“打脸”了。
徐洁云微博截图
关于小米集团要造车的传言始终不绝于耳,2021年春节刚过,就有媒体报道称,小米确定造车并视为战略级决策。
2月21日晚间,小米发布题为《澄清关于进入电动汽车行业的报道》的公告称,注意到近日若干媒体有关本集团拟进入电动汽车制造行业的报道。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本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小米多次造车传闻在试探市场,如果投资人反应积极,则全力推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称。
盘和林进一步表示:“小米有充足的现金储备,想要搏一把造车也是可以理解的,从资本市场来说,造车能给小米提供业绩想象力,相较于特斯拉,小米造车的理念可能是最接近的,因为都是想要通过性价比来抢占市场份额,通过互联网云平台生态来长期获益。”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也认为,小米急需为现在的手机业务寻求新的增长点,“最近一两年,新能源板块特别火热,科技企业在其中大有可为,小米瞄准这个行业也是合理的。而且近日苹果、华为、百度等企业都在涉足汽车领域,留给小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为3.08亿,比4年前减少近一半。
而新能源汽车市场大有可为。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2020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数仅为5.4%,未来五年将有可观的增长空间。
“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之路极为相似,因此,小米等作为智能手机革命的成功者,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具备天然敏感性,这也正是其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安信证券在研报中表示。
如何造车?
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小米会如何造车?在现阶段,代工是跨界造车玩家的惯用操作。
小米造车的代工选择也被传闻缠身。3月26日,消息称小米与长城汽车联手造车。当日晚间,长城汽车发布公告,媒体刊登报道提及小米集团正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谈判使用本公司工厂生产电动汽车,经公司核实上述新闻报道并不属实,本公司并未与小米就上述新闻报道事宜进行谈判。徐洁云也就此回应称,“完全扯淡的假新闻。”
去年12月,网上流传多组图片显示,“小米即将发布和比亚迪出品的‘年轻人的第一辆汽车’——青悦S1”。随后,两家企业均予以否认。
在新造车浪潮兴起的初期,新势力车企多选代工模式入局,彼时就引起过不少争议。如蔚来曾先后选择江淮、长安、广汽代工,借此减轻资产负担与成本,缩短从设计到量产的时间。
代工模式的反对者中,从传统车企吉利出身的威马创始人沈晖对这一模式下的质量把控问题充满怀疑:“如果选择代工生产,我会天天睡不着觉。”
从行业情况来看,传统车企仍是科技巨头跨界造车搭档的热门选择,如阿里牵手上汽,百度牵手吉利。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热门的苹果造车,也多次陷入与日产、现代、起亚合作造车的传闻中,而相关车企最终都予以否认。分析认为,一旦这些车企帮助苹果代工生产汽车产品,无疑是“养虎为患”,日后苹果对他们来说将是一个更可怕的对手。
小米的选择仍在迷雾中。而另一方面,其在汽车领域的积累在此刻往回看,像是早已在棋局中。公开资料显示,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企业中就有睿米科技、车米科技等研发车载智能产品的公司,小米汽车相关专利涉及无线通信网络、数字信息传输、交通控制系统、导航等领域。有媒体统计称,从2015年到2020年,小米在汽车领域的专利达到了约800件,并且同时加大了国际专利布局。
与谁抢食?
跨界造车,小米或被“左右夹击”,一边是科技巨头来势汹汹的布局,另一边是已逐步形成战国局面的新势力阵营。
近日,百度、阿里、华为等国内科技公司在汽车领域的活跃度也越来越高。百度、富士康分别联合吉利造车,阿里、上汽打造的智己汽车已在今年1月发布,小米主要竞争对手华为也以核心软硬件供应商的角色入局。
而在新势力方面,雷军也曾有交集。2015年,雷军旗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造车新势力蔚来汽车。随后,顺为资本又投资了小鹏汽车。此后,雷军还亲自为蔚来ES6发布会站台。
小米造车消息宣布后,蔚来一名高管在朋友圈发文写到:“一场泥泞赛道上的马拉松”,同时附上昔日李斌和雷军的同框照。
朋友圈截图
虽投资过蔚来,但在小米正式进军电动汽车行业后,未来必然免不了短兵相接。
不过,在盘和林看来,从市值和销量表现来看,“小米真正的竞争对手应该是特斯拉和比亚迪。”他认为,小米想要颠覆造车产业,但颠覆是需要冒风险的,其手机模式能不能推进到汽车领域,需要时间来证明。
张翔则认为,小米的造车优势在于其智能生态系统的打造,而真正要从产品角度来考虑,光有软件还不够,从硬件上,小米还是要多向传统车企学习。
“科技公司入局造车,实则可以帮助中国汽车产业加速升级。小米作为科技公司的代表之一,其加入给中国汽车行业带来的作用也是积极大于消极。不过,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小米曾因犹豫错过了一些更适合的时期,现在需要进一步抢食。造车不是说小米雷军喊口号喊理想,就一定能成功,需要长期稳健的投入,也自然有失败的风险。”张翔表示。
但雷军已做好准备。他表示,自己非常清楚汽车行业的风险,动辄就是上百亿的投资,至少要干个三五年才能见效。“10年前的小米只有三五个人七八条枪,今天小米已经有一点点积累,是值得大干一场的时候。”
(中新经纬APP)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