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随着G81次列车缓缓驶入武汉火车站,北京援鄂医疗队的7位医护时隔一年再次踏上了武汉这片土地。回想起一年前的他们,正是在武汉最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逆行救护。北京援鄂医疗队151人连续在武汉作战65天,与众多逆行者、守护者将这座城市再次拉回到平安祥和的日子。
北京援鄂医疗队部分队员到达武汉高铁站
一年后,北京援鄂医疗队的7位医护人员脚踩上这片曾经苦过、累过、哭过、爱过的城市。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武汉站”月台旁大喊:武汉!我们回来了!
再见“战友”一场家人般的欢迎礼
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北京宣武医院王长亮接到武汉当时驻地酒店工作人员送来的鲜花
回到武汉后,北京援鄂医护回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他们的驻地——明德酒店,从2020年1月27日至3月31日,这就是他们在武汉期间居住生活的地点。酒店除准备了欢迎仪式与鲜花,还有工作人员飞奔而来的大大拥抱,“欢迎你们回家”。
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北京中医医院蔡卫敏品尝武汉美食
在武汉抗疫期间,“热干面加油”是全国民众都在呐喊的关键词,热干面也成了北京医护一年来最念念不忘的味道。这次回到武汉,来自北京中医院的护士蔡卫敏第一件事情就是给酒店厨师陈师傅带去两罐地道的老北京炸酱。就在去年她离开武汉前,正是陈师傅亲手给她调配了热干面酱,带回了北京,“我要好好回谢他一年前的珍贵礼物。”蔡护士说着说着,就一口气吃完了三碗陈师傅做的热干面。看着面前堆起来的空碗,陈师傅和蔡护士笑得格外开心。
再见“病房” 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
3月22日,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住院楼前,新挂起来的大红条幅格外醒目——欢迎援鄂医疗队战友们回家看看!
援鄂期间,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北京胸科医院赵丽(左)与武汉协和西院罗兰相约2021年樱花树下再相见,3月21日,两人来到东湖樱花园合影留念
“纪护士长!”“老葛,我回来啦!”回到奋战了65天的“战场”,不用过多介绍,京汉医护们凭借着口罩上方熟悉的眼神就能感受到彼此。当北京援鄂医疗队总护士长、北京老年医院护士长纪冬梅见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护士长葛琳,两人半天没有说出一句话,只有用力地拥抱、满脸的泪水。这次是重逢的眼泪,也是幸福的眼泪。
迎接活动庄重而又充满温情,“战友”间有说不完的话,讲讲工作、聊聊家常。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李国英副院长还将一面院旗双手捧送到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世纪坛医院丁新民主任的手中,希望他能够将这面旗帜带回北京,感谢那些休戚与共的岁月、感谢北京医护曾经为武汉作出的奉献。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肝胆外科主任张勇对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表示:“如果没有北京援鄂医疗队,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地把严重的疫情控制下来,我觉得这份功劳永远不可磨灭。”
当走进曾经战斗过的隔离病区里,丁新民主任指着天花板上的时钟,告诉每一个人:“去年来到武汉接到第一批病人的时候,我也是抬头看了看这块表,上面写着下午13点。”
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还有熟悉的操作流程。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医护为他们的亲人准备了一个“难题”,悄悄地将两位护士拉进更衣间,“来吧,是不是还能记得穿防护服的步骤?”胡娟娟护士长笑着对两位北京的护士说。
话音刚落,“教科书级别”穿着防护服再次上演。不到十分钟,两位北京护士就穿好了防护服。但她们还特意向记者强调,“平常穿防护服会比现在演示得慢一点,因为要更认真、更小心,确保万无一失,再进隔离病房。”正是这种认真仔细的精神,才让北京医护在援鄂的65天内无一感染,圆满完成任务。
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安贞医院潘攀护士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关文静护士,在曾经战斗过的隔离病房再次比心拍照,她们曾在2020年3月8日凌晨于相同位置合影
在隔离病房内,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安贞医院潘攀护士与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关文静护士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再次比心拍照。因为就在一年前的3月8日凌晨,两人也在相同的位置拍摄了一张身穿防护服的比心照片。
再见“姐妹”赏樱花登黄鹤楼赴约
黄鹤楼经历一年风雨,依然屹立长江边,见证北京与武汉人民的奋战与友谊
3月,武汉赏樱好时节。北京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们一年前来到武汉都是医院、驻地两点一线,尽管在此65天,却没有机会去赏樱花、登高黄鹤楼,好好感受一下美景和烟火气。因此,一个个美好的约定定在了2021年。
北京援鄂医疗队部分队员与当初接送他们上班的班车师傅再次合影,摆出了最后一天离开武汉前的拍照姿势
今年3月,队员们如约而至。这是北京安贞医院潘攀护士、北京宣武医院王长亮护士第一次登上黄鹤楼,他们说:“疫情期间就想好好看看美丽的武汉,今天终于都如愿了。”
而在东湖樱花园,北京胸科医院的90后护士赵丽,拉着她去年在武汉认识的小姐妹、协和西院的罗兰护士,穿着护士服牵手漫步在樱花树下,说起在隔离病房里曾经的点滴,笑着笑着就哭了。
去年她们在武汉因疫情相识,在隔离病房里工作生活数十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年共赴“樱花之约”后,她们还相约明年共赴“桃花之约”——赵丽邀请罗兰来北京,带她去看看颐和园的桃花、吃一次北京烤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高曌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高曌 柴程 郭谦 郭茂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