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出行安全事关千家万户。据报道,有记者在广西、内蒙古、贵州等地采访发现,一些城郊和农村学校附近“黑校车”泛滥,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多次开展整治,但收效甚微。受访人士建议,在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同时,还应疏堵结合,正视基层实际需求,积极鼓励因地制宜的解决方案,包括借助互联网等新手段来破解这一难题。(2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
这几年,黄色标准校车越来越多,校车安全事故也呈现出明显减少之势,这是令人乐见的,但在不少地方,黑校车依然活跃,学生上学、放学以及其它出行活动依然存有很多安全隐患,这是令人忧虑的。揆诸现实,校车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在城市,正规校车已经基本普及,运转良好,在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正规校车还有很大的缺口,而填补这些缺口的是形形色色的黑校车。黑校车往往存在超载、超速、驾驶人员缺乏资质等问题,危险隐患重重。
但只靠查禁封堵的手段治理黑校车并非易事,运管、交警等执法力量有限,难以有效覆盖农村地区、偏远地区,且治理工作还面临学生、家长不配合、取证困难等问题。而最根本的矛盾是,校车的运营标准较高,在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标准的前提下,在农村、偏远地区有心从事校车运营的学校或其他单位、个人难以达到正规校车的运营标准,而学生对校车服务又有刚需,没有正规校车提供服务,只能选择黑校车。解决不好这个矛盾,就无法从根源上治理黑校车。
遏制黑校车固然应该加强部门联动、优化执法机制、延伸监管触角、加大执法力度,但也需进行“供给侧改革”,在供给端增加符合实际需求的校车服务,对校车服务的供需矛盾进行纾解。监管部门应该以校车安全为基础,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探索多元校车服务模式。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条件、跳跳脚可以够到校车运营标准的学校或其他单位、个人,可以通过提供或增加政府补贴、强化培训、监管等方式帮助、督导运营单位达到标准、保持标准、规范运营。
监管部门也可依托《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制定符合农村、偏远地区现状的简易版校车运营标准,适当简化校车运营手续,降低校车运营门槛,当然,这种“简化”和“降低”不能突破校车安全底线。如今,网约车服务已经覆盖了城市和农村的各个角落,运力资源丰富,也比较方便,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网约车还有日趋成熟的管理机制做保障,且一些地方的校车服务已经成功嵌入了网约车模式。比如,贵州通村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开发了农村版的“滴滴出行”,推出了学生定制班车服务。各地各有关部门可以借鉴这种经验探索尝试新的校车管理机制,把网约车服务纳入校车服务的范围,制定网约校车服务标准与制度,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也便于监管规范。
与其僵硬地抱着现行的严格标准无奈地看着黑校车在一些地方泛滥,不如坚持安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贴近城郊、农村地区的实际,顺应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现实需求,对接新兴客运服务方式,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措施,推行多元校车服务模式,增加合规校车的服务供给量,填补校车服务的短板——如有必要,也可对《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为校车服务的新标准、新模式提供法律支撑。合规校车的服务数量增加了,质量提升了,就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以及学校的需求,减少学生出行的安全隐患,黑校车的生存空间自然就会越来越小。
文/李英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