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丽丽在合作社工作
“最后一茬小菜正赶上春节前后,这茬小菜也是出钱最多的一茬。”春节来临,为了增加收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村民辛红玲选择“套种”方式,在蔬菜苗小时套种一茬小菜,苗高时小菜也卖掉了。
此间内蒙古两会召开之际,曾有“最穷之地”的兴安盟交出扶贫“成绩单”:全盟6个贫困旗(县、市)全部摘帽,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9.5%减少到0%,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年度目标任务。
记者注意到,这份“成绩单”中,兴安盟在减贫路上,变“输血”为“造血”,“扶贫+”模式遍地开花。
辛红玲的蔬菜大棚
辛红玲家的蔬菜大棚便是“菜单式”扶贫的典型,采取“政府出单、贫困户点菜、政府补贴”的扶贫模式,由合作社组织贫困户与扶贫龙头企业签订“保底收购”订单,确保产品有销路、有收益。
数据统计,兴安盟通过“菜单式”模式发展产业的贫困户2.58万户,6.3万人。
同时,兴安盟针对无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托管式”和“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分别覆盖贫困户0.11万户0.24万人、1.68万户3.53万人。
26岁的谢锋2014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时,是全村最年轻的贫困户。驻村工作队了解到谢锋的情况后,让他享受到了“资产收益式”精准扶贫政策,为他购买10只羊放在村合作社里进行育肥养殖,每年都能拿到2100元的分红,并聘用他为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1万元。
“这些年,孩子上学,父母看病,都亏了有好政策,才让我挺过最艰难的日子。”谢锋说,有了扶贫政策的惠及和不等不靠的勤劳努力,2016年他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十四五”开局之年,北京返乡创业“新农人”、内蒙古人大代表郭丽丽干劲更足了。
“十三五”对于郭丽丽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85后”的她经历了从创业初期的艰辛到合作社步入正轨的喜悦。
2016年以来,郭丽丽积极探索合作社经营模式,以“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与农户签订电商扶贫合作订单,再通过电商平台把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
郭丽丽说:“这些年,我们从村里的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电商办公室,发展到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蒙懿电商基地。”
数据统计显示,通过“扶贫农场+电商”模式,郭丽丽带动300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其中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每户年收入增加1500元到4000元。
说起未来五年的打算,郭丽丽信心满满:“在‘十四五’开局之际,作为人大代表,我也想尽一份微薄之力,更好地发展我的产业,带动更多百姓增加收入。”
“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龙头企业“扶贫车间”扶贫模式、“放母收羔”模式、“土地流转”模式、“就业增收”模式、订单种植模式……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兴安盟注重发挥扶贫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开辟了新的产业增收渠道。
文/记者 张玮
编辑/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