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谋新址 公共卫生设首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1-24 09:12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第十篇以“携手共建健康北京”为主题,将全面推进健康北京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章节,从全人群、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来关注群众健康水平。这一篇章传递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健康多层次、多样化的新期盼,堪称《规划纲要》一大特色。

公共卫生领域“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并重

《规划纲要》第十篇第一章就强调了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构筑强有力的公共卫生体系,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要“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同时做出了“改革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市区两级疾控中心基础设施、技术能力和标准化建设,规划建设市疾控中心新址,到2025年,全市每万名常住人口疾控力量配比达到1.75人”等前瞻性安排。

从上述安排可以看出,《规划纲要》就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实事求是的辩证思路。一方面,我们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2020年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总体战、阻击战的过程中,交出了一份世界瞩目、人民满意、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是我们的“制度长板”;但是另一方面,就北京而言,在防控中也暴露出应急机制还不够健全、疾控中心功能相对弱化、公共卫生网底还不够坚实等短板。疾控中心谋划新址、增加每万人疾控力量的配比,同时建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制度正是在公共卫生的网底上“补齐短板”。

上述安排正是一种在公共卫生领域“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并重的制度设计。

支持规范社会办医 推动“病有所医”

看病就医,始终是老百姓最基本的健康需求,聚焦百姓“急难愁盼”,《规划纲要》第十篇第二章对本市未来如何完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给出了明确指引,从扎实推动全民健康行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五大方面给出发力方向。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注意到,本市注重营造多元化的办医格局,鼓励社会力量进入,这意味着,医疗服务市场将更加繁荣。

《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规范社会办医,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公立医疗机构错位协同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眼科医院、妇儿医院等,鼓励连锁化、集团化经营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东城区卫健委在今年东城区“两会”上已明确表示,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提供康复、护理服务,海淀区也将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家庭医生签约。社会力量的介入,不仅意味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更是技术的多元化、平台的多元化,进而带来是服务的多元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增加首都医疗卫生资源供给的必由之路。

体育设施持续供给 让市民就近“动起来”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规划纲要》第十篇第四章提出,“十四五”期间,北京要加快体育强市建设,以筹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契机,带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全面发展。这是对“健康北京”战略的纵度延伸,也是提升国民健康水平的中长期设计。

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让市民就近“动起来”,《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疏解腾退空间、公园绿地、老旧设施、闲置厂房等公共空间,兼容建设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同时,推进学校体育设施有序开放。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5平方米。这些举措的落地,无疑将使市民强身健体更便捷,选择性也更多样。

马上就访

疫情期间“家门口的养老院”服务不减

作为“健康北京”建设的重要一环,北京正持续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作为机构养老的重要力量,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直接将养老院开在了居民家门口,因其服务多、距离近而广受欢迎。“十三五”期间,本市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已建成235个。《规划纲要》第十篇第三章提出,“十四五”期间,本市将完善“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填补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空白点,推动存量养老机构设施提质增效,建成并运营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280个。

东城区东直门外小街8号,就是东直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所在地。据东直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行政院长吴汉宏介绍,这个养老院成立于1996年,2014年底,该养老院经公办民营改制,产权方仍是东直门街道办事处,不过,引入了社会力量来开展专业化运营,共设48张床位,为周边的自理、半自理、不自理及轻中度失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目前,有37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

13版.jpeg

2020年12月3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老人们在中心活动室内画画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整个东直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有1000余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17名专职员工全方位服务老人,从日常护理、精神慰藉到助餐服务,细致而周到。中心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小院子,里头有老人自己种的花花草草,老人也可以在树下的长凳上小憩、晒太阳。

在硬件设施方面,东直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已经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按要求在老人经过的地方都安装了扶手,地面采用的是防滑塑胶,房间床头安有紧急呼叫装置。此外,还配置了小型活动室、休息区、餐厅等功能区,老人用餐实行配餐制,由专职厨师烹饪,菜谱每周更换,每周不重样。

“平时,有很多的家属饭后遛弯就会来院里看看老人,这就是个老百姓家门口的养老院。”吴汉宏说,最近受疫情影响,养老照料中心实行全封闭管理,包括他在内有13名工作人员在院内与老人一同生活,东直门街道及时为大家配送了口罩、消毒液、酒精、行军床、被褥等各类物资,照料中心还专门安排居家办公人员中的两名工作人员在院外专门负责代买代购、实行无接触配送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对接。

虽然全封闭了,但吴汉宏一直强调,服务内容不能少、质量不能减。“以前有社工、志愿者、热心人士来带老人开展丰富的活动,但因为疫情原因外人进不来,但还得想法子让老年人在封闭管理期间过得开心。于是,工作人员就自己上手,带老年人做毛巾操、手指操、看老电影、做手工、唱歌,老人要是挂念家人,就用手机帮助老人跟家人视频。总之,要想尽办法让老人不无聊、有事儿做。”

疫情期间,因为大家在一个院里同吃同住,工作人员跟老人的关系也更融洽了。吴汉宏举例道:“比如,有一位96岁的老太太个性强,脾气也不太好,经常稍不如意就大喊大叫。疫情初期,老人因湿毒导致皮肤大面积溃烂,去医院处理在当时的情况下并不现实,为此院里安排护理人员每天轮番照顾她,为她擦洗身体、抹药,还为她调整每天的饮食结构,陪她聊天。经过几个月的调理,老太太身体痊愈,她也对工作人员有了更深的理解,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老人的脾气明显好了很多。”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在平时,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还会承担上门服务,比如,送餐、助洁、居家照护等等,是支撑居家和社区养老的重要资源统筹平台。

作为本市“三边四级”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节点,《规划纲要》给出的目标也透露出了更加积极的信号,这种建在居民家门口的养老院将越来越多,高质量养老服务将送到老年人周边、身边和床边。

供图/东直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武文娟
编辑/彭小菲

相关阅读
顺义仁和镇和悦养老中心通过市级验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5
公共卫生间标识不能华而不实
中国妇女报 2024-01-18
多地探索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功能
人民日报 2023-04-22
东城区朝阳门积极推进社区居家医养服务新模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02
Qnews|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回应“婴幼儿隔离点” 长春买菜难有所缓解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02
金山婴幼儿隔离点怎么回事?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回应
上海网络辟谣 2022-04-02
福建东侨:居家养老“不打烊” 上门服务暖人心
中国新闻网 2022-03-20
朝阳奥运村养老照料中心成立 提供27项服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8-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