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网红”民警苏兴博:把反诈当成一种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1-11 16:52

走到哪里,苏兴博就把反电诈宣传到哪里,在他私家车的后备箱里,装着一摞摞的形式各异的反电诈宣传材料,这些都是他自己编写的。接受媒体采访,跟朋友吃饭,甚至参加亲友的婚礼,他都会借机把宣传材料发放出去。

作为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十支队(北京市反诈中心)三大队队长,苏兴博认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最关键的一步不是案件的侦破,而是减少案件的发生,而这一点就要想办法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前期的宣传必须要让群众入脑入心。

这件事情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就很难。苏兴博能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的将反电诈作为一种生活状态,作为一种理想信念去坚持。

疫情下的反诈压力很大 让群众提高意识却还是被误解

在新冠疫情发生的这一年里,苏兴博的压力或许是刑侦民警中最大的之一。尽管这一年来,反诈中心通过各种手段方式为群众保住了几十亿的资金,但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件数量,却不像其他刑事案件一样,依然不乐观。

“原因其实是可以想象的。因为疫情限制了人们的生活出行和交往,对于犯罪分子来说也同样如此。杀人、抢劫、强奸、盗窃等刑事犯罪数量都有下降趋势,有些类别的案件甚至是断崖式下滑,但唯独电信网络诈骗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苏兴博叹了口气,颇为心有不甘的说。

据其根据这一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情况的观察和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疫情出现后,群众减少了出行,对网络的依赖性更强了,触网的时间更多了;二来,因为疫情对各行业经济收入的影响,一些群众或企业对兼职或贷款的需求增加了,这就给了电诈份子可乘之机;第三点,一些犯罪分子受到疫情防控的影响在户外作案的机会少了,也将犯罪方式转移到了电信网络诈骗上。

面对这样的情况,反诈民警们一刻不松懈的与电信网络诈骗作斗争。除了继续对电诈犯罪案件的侦破外,还加强了对电信网络诈骗高危当事人的劝阻和拦截,加快了对电诈资金转移的拦截速度。但这些事后处理的方式显然仍是“亡羊补牢”,最关键的还是提高所有群众的反诈意识。

苏兴博不断的走上前台,除了传统的电视和报纸的宣传外,还利用微博、直播、短视频等多种形式频频露脸,宣传反电信网络诈骗的知识,提高群众的反诈意识。他成了群众眼里的网红警察,也成了媒体口中的反诈专家。但无论是发直播还是录视频,总会有网友在下面留言说:这个警察说这么多干嘛?还不赶紧去把骗子给抓回来,把钱给找回来。

骗子抓回来钱却回不来 反诈成就感何在?

苏兴博自己也并不想当网红,他也想去破案,也想帮受害者挽回损失。刑侦现场勘查专业的他,经历过无数个血淋淋的命案现场,在凶案现场寻找蛛丝马迹,往往通过他的工作,死者能够沉冤得雪,凶嫌能够认罪伏法。出身于警察世家的苏兴博,一直都觉得,这样的工作才能被称作是警察。

所以,当他被调到反诈中心的时候,心里有很大落差。嫌疑人在哪?根本看不到,有的连是男是女都分不清,甚至连被害人都因为面子问题而不予配合。而且,即便案件侦破了,往往也没有成就感。骗子抓到了,钱呢?

2011年的时候,苏兴博和同事侦破了一起电信诈骗案件,嫌疑人被抓获,一部分赃款被追回,他给受害者打电话返还资金的时候,却怎么也开不了口,犹豫了很久才硬着头皮拨通了电话:“您好,我们是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您被诈骗几万元的案件已经侦破了,现在有部分涉案资金返还给您,请您来办理一下手续。”

受害者喜出望外的问:“追回来了?多少钱?”

苏兴博咬着后槽牙说:“100块……”

这,就是反诈民警无奈的现实。就连案件侦破了,都觉得脸上无光。

挽回被骗损失老人当场跪拜 终于找到反诈的价值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逐渐让苏兴博对防范电诈案件的看法有了转变。

有一次,一个老大爷被冒充公检法的电信诈骗骗光了70多万元的积蓄,老人讲述案情的时候非常激动,一边讲一边颤抖,在一旁的老伴儿给他服了药,但老爷子还要继续讲,讲三分钟就要缓十分钟,哆哆嗦嗦的把案情讲完。老爷子说:我是个党员,退休前也是个公职人员,我一辈子就相信人民警察,但骗子就是利用我的信任,冒充公检法把我给骗了。

这句话,让同为警察的苏兴博很受触动,骗子骗走的不仅仅是群众的血汗钱,还骗走了群众对人民警察的信任,他觉得这就更有责任将骗子绳之以法。

2015年的时候,苏兴博和同事们全年为群众挽回损失70多万。有一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被家人搀扶着,颤颤巍巍的走到他面前,突然“扑通”一下向苏兴博跪拜,苏兴博赶快跪下将老人搀扶起来。老奶奶说,她当时轻信了骗子的话,将房子都做了抵押,准备把钱打给骗子,幸亏民警及时劝阻,自己才没有造成损失。

老人家的这一跪,彻底转变了苏兴博对反诈的态度,他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反电诈的每个环节都有民警在工作 但最关键的还是不要轻信骗子

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特殊性,犯罪份子往往长期藏匿在境外,利用网银等方式收款转款以及洗钱,因此侦破难度大,钱款追回难度大。有些还涉及到外交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公安机关的职权范围。

所以,苏兴博及反诈中心的同事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尽可能减少案件的发生上。

在最初做反诈的那段时间,甚至连苏兴博自己,都会觉得被骗的受害者“太幼稚”。但逐渐的,他改变了这个看法,遭遇电信网络诈骗的被害人中,除了社会经验缺乏的学生和老人外,也不乏阅历丰富的成年人,甚至包括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流,乃至公职人员。“电信网络诈骗其实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很难分辨,因为咱们每天想的就是工作和家庭生活,不会把太多精力放在这些资金管理等方面,很多时候骗子说起你有什么什么账户,一般人很难一下分清到底是怎么回事。”

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往往是从犯罪分子与受害人联系上开始,然后会有一个洗脑的过程,怂恿和诱骗受害人转账,待受害人转账后,犯罪分子会用最快的方式将钱款转移,然后到洗钱分赃。针对这些个环节,反诈中心出台了针对每个环节的措施。首先是给群众们多做宣传,让他们在第一时间不要轻信骗术,提高防范意识。其次是用技术手段,通过“全民反诈”APP对群众的手机进行保护,对诈骗电话进行拦截预警。接着是对接到诈骗电话的高危对象,通过96110进行劝阻,阻拦受害群众打款。然后如果群众已经打款,公安机关会尽全力对钱款账户进行冻结,争取将钱款拦截下来。

苏兴博认为,以上这些环节,效果最好的其实是第一步,也就是群众不要轻信骗术。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却也是最难的。他举例说,前不久北京某个高校的研究生被冒充公检法的骗子骗走了十多万。在他了解案情后发现,属地派出所在大学生入学前就到高校进行过反诈宣传课程的宣讲,发放了印有针对学生实施的重点电信诈骗类型的宣传材料,还给学生们的手机上安装了“全民反诈”APP,但是仍然发生了这种案件。原因在于,派出所民警做宣讲的时候,学生觉得没有用就没认真听,宣传材料看也没看敷衍了事,民警帮他安装在手机上的“全民反诈”APP他觉得没什么用就给卸载了。

预警劝阻常被误解

提高意识和拦截预警的环节基层民警都照做了,但却被当事人主动忽视。而到了劝阻拦截的环节,工作也仍旧不好做。

至今苏兴博的手机里还保存有一段录音,录音里是民警给电信网络诈骗高危群众进行劝阻,提醒对方小心刚刚的陌生来电,不要打款汇款,但对方的回应就是:诈你个妹啊!我不可能被诈骗!

这段录音是好几年前的,可直到如今情况也并没有明显的好转。2020年3月,反诈中心通过技术手段锁定了一个大学女生是高危用户,犯罪分子很有可能正在对其实施诈骗。劝阻民警给女生打电话却联系不上,通过排查发现女生是在海外留学,民警又马上联系女生的父亲,其父亲是位高级知识分子,听到民警的预警劝阻后,拒绝向民警提供女儿的联系方式,并信誓旦旦的说:“我女儿不可能被骗。”

在民警的不断劝说下,这位父亲试图自行联系女儿,但又联系不上,他随后找到女儿的同学,由同学登门找到了这位女生,制止了一场骗局的发生。而后来据当事人回忆,其同学找上门来的时候,骗子已经到了她身旁,将她洗脑成功后,正准备带她一起去转账打款。

有时候,苏兴博和同事们也觉得委屈:让你小心诈骗你不上心,帮你拦住诈骗电话你觉得没用,劝你不要给骗子打钱你还反过来责备我们……可这能怎么办呢?这就是反诈民警的工作。无论当事人的反应如何,民警必须把劝阻工作坚持下去,短信提醒不行就打电话,电话劝阻不行就让属地派出所上门,总之就是一定不能让群众受骗上当。

把反诈当成生活随时随地开展宣传 做反诈网红成为星星之火

苏兴博还记得,最开始反诈中心的预警劝阻人员非常少,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打上百个电话,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一位女职工情绪崩溃,拿着电话失声痛哭,希望对方能够信任她,不要被骗子利用。

后来,随着这些年公安及政府部门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视,全社会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关注,现在反诈团队的力量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北京市十六个公安分局都设置了反电诈团队,可是面对一年至少四五十万起的预警劝导电话数量来说,工作强度也是可想而知。

同时,各大银行和互联网支付平台也对公安机关的反诈工作给与了更多的配合。苏兴博回忆,过去他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调查取证,一个案子光在银行柜台前查账单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那个时候,每天在银行柜台前填单子都填的手发抖。而现在要调查这些资金的流向,几个小时就能完成。”

即便这样仍然不够,随着技术的进步,犯罪分子转移赃款的速度非常之快,公安机关想及时阻断资金转移,很难得到“后发制人”的效果。所以,苏兴博和反诈同事们认为,还是要“先发制人”,在提高意识、电话预警和拦截劝阻方面下功夫。

于是,苏兴博开始把反诈当成了一种生活,一份事业。他随身带着反诈材料,在各种可能的场合总要给身旁的人灌输反诈的经验意识,让他们记住96110的预警劝阻电话。每次他给群众做反诈培训的时候,都会先给爱人将内容讲一遍,直到爱人觉得作为普通群众能够愿意听,听得懂,能理解了才行。

渐渐的,苏兴博开始不再反感自己被设定的“网红”角色,他在电视出镜,接受报纸采访,发微博、开直播、录视频,还利用在单位值夜班的时间,熬夜写成了反诈宣传的书籍出版。“想让别人相信你,就需要先树立起一个形象来,让人一提起电信网络诈骗,如果马上就能想到我,那样可能就好多了。也许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但总要有人去当那个小火苗,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

实习生 闫书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白龙

相关阅读
打击电诈16年,“最美基层民警”杨文卿首创的“技战法”在全国推广
解放日报 2024-01-17
全国涉交易额最高“刷单炒信”案宣判 犯非法经营罪获刑10年 罚金2500万元
广州日报 2023-06-20
全民反诈在行动 让电信诈骗无处遁形!
央广网 2023-06-18
广东公安强力推进“全民反诈”专项行动
南方日报 2022-10-14
警银共筑“防骗墙”|擦亮识骗慧眼 筑牢反诈长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6-27
远赴柬埔寨侦破1600万元大案,见证网络诈骗演变兴衰,这位反诈民警了不得
极目新闻 2022-05-01
一次性挽损20余万!“触发式”反诈如何发挥大作用?
中国长安网 2022-04-29
北京首部反诈主题剧本杀上线 取材自美团等平台真实反诈故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