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是医疗救治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现代医院管理水平和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最近这5年,尤其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重症医学的作用,整个社会有目共睹。
ICU职业护士人数增加到10万多人
“重症医学是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在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的医疗服务中,重症医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不久前举行的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重症医学专业质控中心主任邱海波如是说。
“重症医学规范化诊疗和质控工作在持续改进。”邱海波说,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初步建立了与省、市质控中心联动的质控体系,各级质控中心在重症医学质控网络建设、诊疗规范、指南推广、质控指标的修订、评估以及诊疗行为规范、医疗质量提高以及保证医疗安全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过去10年间,全国设置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数量由1000多家增加到4000多家,ICU医生的执业人数增加到6万多人,ICU职业护士的人数增加到10万多人。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质量安全报告数据显示,重症医学科收治病人数达到211万人,重症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是8.3%,较前些年有稳步下降。
重症医学科的质控指标也有逐步改善。调查显示,反映重症感染治疗紧迫性的感染性休克3—6小时集束化治疗达标率,平均可以高达80%和71%。同时,反映医院ICU医疗安全水平的医院感染发生率稳步下降。
据邱海波介绍,从2009年开始推行全国的重症医师专科培训,目前已经培训3万多人,并在国家、省级、市级的不同层面开展重症医学相关核心技术的培训。
重症医学是应急救援救治的核心专业
借助平台学科的优势,重症医学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引领性作用。“重症医学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援救治的核心专业,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中驰援湖北的4.26万医护人员中有1.9万人为重症专业医护人员。”邱海波说。
在疫情早期,重症医学专家组第一时间提出早期预警,早期识别高危患者,阻止轻症转为重症;重症治疗关口前移,按照早期呼吸支持治疗、早插管(应插尽插)、清醒俯卧位(应趴尽趴)、及时应用体外膜氧合技术等原则规范治疗。“一线的救治经验已进一步形成了中国经验,成为中国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和国际救治指南的重要内容。”邱海波说。
此外,重症医学专家组还及时提出重症专家下沉病区、专家组巡查指导、重症患者每人一策等重要举措,并按照质控要求对所有死亡病例进行多学科会诊讨论,不断完善新冠肺炎重症救治质控体系。
让重症病房以外的病人不发展成重症
近几年,随着重症医学专业快速发展,很多二级医院以及县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也开设了重症床位。在数量快速提升的背景下,如何保证这些新增重症床位的医疗质量安全?
对此,邱海波表示,中国重症医学的资源总体相对不足,这些年在各方面支持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也面临着几个问题。“我们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对县级医院、二级医院来讲,重症医学科的建设目前仍然是整个学科体系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邱海波说,“跟别的疾病不太一样,重症病人往往病情变化特别快,治疗紧迫性非常高,而且往往难以转院,所以加强二级医院、县级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建设,是一个重要任务。”
首先,对整个重症医学医疗资源进行总体把握,包括医疗团队、床位、设备等,然后把情况反馈给这些基层医疗机构,让行政部门去推动促进重症医学科的建设。
第二,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早期预警。“不单单要把重症病房里面的重症病人治好,同时还要让重症病房以外的病人不发展成重症。”邱海波说,“我们在二级医院、县级医院积极推广针对重症患者的早期预警系统,实时监测患者的一些指标,捕捉病情加重的信息。这样,重症团队可以及时处理,未雨绸缪。”
第三,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重症病人,邱海波表示:“我们还有一个远程ICU。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跟一些二级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一种是简单的远程会诊系统,一种是可以共享患者全部信息的复杂的远程ICU系统,使用这种远程ICU系统,我能在自己的医院里看到其他医院病人的临床信息,了解病人的情况,远程指导病人的治疗。”这种远程的专家会诊系统,保证二级医院和一些比较偏远医院的ICU重症病人能够得到最好的救治。
近两年,国家在加强二级医院、县医院的重症医学质控体系,这样能够使得县级医院、二级医院的ICU医疗质量水平够跟三级医院有同样的标准,促进整体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希望重症病人无论是在三级医院还是在二级医院,无论是在中心城市还是偏远地区,都能得到一个积极的、规范的、同质化的治疗。”邱海波说。
文/熊建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