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 王庆:说婪尾、蓝尾、阑尾、阑
文史知识 2020-12-16 09:00

钟敬文先生有本自选集,题名《婪尾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先生在书的“自序”中对题名做了说明:“‘婪尾’,是古人指宴饮时巡酒到了最后一个座位的意思。本书以此命名,是借用它来表示书中所选的都是作者在上个世纪末所写的文章。”

“婪尾”一语,典出“婪尾酒”。唐代苏鹗《苏氏演义》卷下载:“今人以酒巡匝为婪尾。又云:婪,贪也。谓处于座末,得酒为贪婪。”(吴企明点校, 中华书局,2012,38 页)酒巡匝就是巡酒一周的意思。婪尾或作“啉尾”;婪、啉二字通。《广韵·覃韵》:“啉,酒巡匝曰啉,出《酒律》。”宋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卷三“婪尾”条说:“苏鹗《演义》云:‘今人以酒巡匝为啉尾。’即再命其爵也。……行酒巡匝,即重其盏,盖慰劳其得酒在后也。又云:‘啉者,贪也,谓处于座末,得酒最晚,腹痒于酒,既得酒巡匝,更贪婪之,故曰啉尾。’啉字从口,足明贪婪之意。此说近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5-26 页) 黄朝英还引用了宋祁的诗句:“迎新送故只如此,且尽灯前婪尾杯。”“称倦持螯手,犹残婪尾觞。”可以看出,苏鹗、黄朝英都用“贪婪”之义解释“婪尾”。

“婪尾酒”又写作“蓝尾酒”。苏轼《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诗云:“蓝尾忽惊新火后,遨头要及浣花前。”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九载“蓝尾酒”一条:“白乐天元日对酒诗云:‘三杯蓝尾酒,一楪胶牙饧。’又云:‘老过占他蓝尾酒,病馀收得到头身。’‘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荆楚岁时记》云:‘胶牙者,取其坚固如胶也。’而蓝尾之义,殊不可晓。《河东记》载申屠澄与路旁茅舍中老父、妪及处女环火而坐,妪自外挈酒壶至曰:‘以君冒寒,且进一杯。’澄因揖逊曰:‘始自主人翁,即巡澄,当婪尾。’盖以蓝为婪,当婪尾者,谓最在后饮也。叶少蕴《石林燕语》云:‘唐人言蓝尾多不同, 蓝字多作啉,出于侯白《酒律》,谓酒巡匝,末坐者连饮三杯,为蓝尾,盖末坐远,酒行到常迟,故连饮以慰之,以啉为贪婪之意。或谓啉为燷,如铁入火,贵其出色,此尤无稽。则唐人自不能晓此义。’叶之说如此。予谓不然,白公三杯之句,只为酒之巡数耳,安有连饮者哉?侯白滑稽之语,见于《启颜录》。唐艺文志,白有《启颜录》十卷、《杂语》五卷,不闻有《酒律》之书也。苏鹗《演义》亦引其说。”(《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15-716页)在这里,洪迈并不同意用“贪婪”解释“婪尾”之“婪”。

明·仇英《东坡寒夜赋诗图》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对白居易诗中的“蓝尾酒”,现在多有不同的解释。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引叶梦得《石林燕语》之说。赵艳喜有《白居易诗中民俗二考》一文,仅仅根据白诗“后推蓝尾酒”与唐代饮屠苏酒的次序一致,便“断定白居易诗中的蓝尾酒即是屠苏酒”(《天中学刊》2008年第3期)。我们觉得,赵艳喜的这一断定有些不妥。蓝尾酒是最后之杯,而屠苏酒是一种避瘟祛疫的酒,根本是两回事。2012年郑州大学刘存斌有硕士学位论文《白居易饮酒诗研究》,附录中有对“蓝尾酒”的讨论。刘存斌也不接受赵艳喜的观点,认为“不足以得出蓝尾酒就是屠苏酒的结论”。他在文中提到窦苹《酒谱》载:“今人元日饮屠苏酒,云可以辟瘟气,亦曰蓝尾酒,或以年高最后饮之,故有尾之义尔。”刘存斌认为:“早在宋代蓝尾酒与屠苏酒即混为一谈,但其中缘由恐非窦苹所言‘或以年高最后饮之,故有尾之义尔’……白居易诗中的蓝尾酒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屠苏酒……‘蓝尾’本仅有后饮之意,并无年长年幼之分,读白居易诗句我们会发现诗人把‘年幼者先饮,年长者后饮’之意赋予了蓝尾酒。这样,在元日这一天,对于人们而言,喝的究竟是不是‘屠苏酒’这种酒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饮酒的次序,即幼者在前,长者在后,喝的不仅仅是酒,更重要的是次序。假如一户人家在元日之时,恰逢无备有屠苏酒的话,没有关系,只要遵循幼先长后的饮酒次序,他们所饮之酒就是‘蓝尾酒’。所以在笔者看来,白居易在元日举杯之时,他认为人们喝的不应该仅仅是酒,而应该是一种传统习俗与文化。”(郑州大学2012硕士学位论文,67-69页)刘存斌仅肯定“蓝尾酒”有“后饮”之意,但并没有对“蓝尾”为什么有“后饮”之意做出解释。除了“婪尾酒”的说法之外,还有所谓“婪尾春”,这是指芍药。宋陶榖《清异录·百花门》载:“胡峤诗‘瓶里数枝婪尾春’,时人罔喻其意。桑维翰曰:‘唐末文人有谓芍药为婪尾春者。婪尾酒,乃最后之杯,芍药殿春,亦得是名。’”(《全宋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3,39页)因为芍药花期在春天的末尾,所以唐人称之为婪尾春。

从上面所引可以看出,“婪尾”,或作“啉尾”,或作“蓝尾”,基本的意思都是“末尾”“殿后”,白居易的诗中正以“到头身”对“蓝尾酒”。而所谓婪尾酒,就是巡酒(斟酒一周)到了末尾或末座,是最后之杯。至于为什么称作“婪尾”,正如上面所引,唐人已经不能得其正解了,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流俗的解释。苏鹗《苏氏演义》中所谓的“又云”,即“得酒为贪婪之说”,虽然得到黄朝英、叶少蕴等的认可,但也终究不过是望文生义,洪迈已驳其说。而且,“得酒为贪婪之说”不能解释“蓝尾”,称呼芍药为“婪尾春”也无法用“贪婪”之义来解释。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还记载了其他一些流俗的解释:“云南朝有异国,进贡蓝牛,其尾长三丈;一云蓝颖水,其尾三丈。时人仿之,以为酒令,今两盏,从其简也。此皆非正。”可以看出,前人的这些解释大都拘泥于文字,是典型的望文生义。那么,我们是否能得“婪尾”的真诠呢?

我们认为,“婪尾”“啉尾”“蓝尾”等写法指的都是同一个词,其中的婪、啉、蓝都是记音字,其本字当作“阑”。在现代汉语中,有“阑尾”一词,指人体中在盲肠下部伸出的小管。之所以称“阑尾”,就是因为处于盲肠的末端,其取义正与“婪尾”“蓝尾”相同。那么,“阑”又为什么具有“末尾”的意思呢?

阑,《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阑,门遮也”,另《说文解字》:“横,阑木也。”也就是说,“阑”的本义是指“横木”。“阑”的这个意思现在还保存在“阑干”(现在多写作栏杆)、“干阑”(现在多写作干栏)、“围栏”等词中,阑为横木,干为立木,阑干表示纵横之木, 进而引申表示抽象意义的“纵横”,如《吴越春秋》卷四:“言竟,掩面涕泣阑干。”北齐阳松玠《谈薮》:“王元景使梁, 刘孝绰送之泣下,元景无泪,谢曰:‘卿勿怪我,别后当阑干。’”(程毅中、程有庆辑校,中华书局,1996,48 页)在前面两处引文中,“阑干”为涕泪纵横之义。“干阑”则是指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经常居住的一种用纵横之木搭建的木阁楼建筑。

在古代,一些简陋的院落,并没有正式的院门,常以横木为门,仅仅表明界止、并用以标志出入之径而已,故有“门阑”“横门”之说。《史记·楚世家》载张仪之言曰:“虽仪之所甚愿为门阑之厮者亦无先大王。”门阑之厮,就是守门的杂役;门阑,具体是指门框的横梁。《论衡·谢短》有句:“挂芦索于户上,画虎于门阑。”庾信有诗曰:“诘旦启门阑,繁辞涌笔端。”后者的“门阑”只是笼统地指门(现在,在湖南等一些地方的民居中,常在房门之外有一道半高的阑门,用以阻挡鸡鸭等进入房间)。横门之“横”,古书常作“衡”,故有“衡门”之称。《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毛传曰:“横木为门, 言浅陋也。”

由“门阑”的意思,“阑”也引申出“界止”“边界”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常用“跨出国门”表示离开国家的边界,国门便是国界所止之处;同样道理,古人也用“阑”表示边界所止。《史记·魏世家》载魏公子无忌之言曰:“异日者,秦在河西,晋国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以间之…… 又况于使秦无韩,有郑地,无河山以阑之,无周韩以间之。”也就是说,在两国边境处的山河可以阻挡秦国,因此“阑”也引申出了动词“阻挡、遮止”的意思。古人除了在简牍上写字,还在缣帛上写字。在缣帛上用乌丝织成的上下边阑,人们称为乌丝阑,这里的“阑”便表示“界止”。黄庭坚有诗赞五代杨凝式:“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阑。”陆游诗《雪中感成都》有句:“乌丝阑展新诗就,油壁车迎小猎归。”

随着语言的使用,“阑”的意义继续引申,由表示相对具体的“界止”意义,又逐渐引申出相对抽象的“末尾”、“尽头”以及“将尽”、“残尽”、“迟晚”等意思。例如:《文选》载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李善注谓:“阑,犹尽也。”《文选》也载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曰:“移气朔兮变罗纨,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云:“阑,犹晚也。”《文选》也有嵇康《琴赋》:“于是曲引向阑,众音将歇。”李善注谓:“半在半罢谓之阑。”杜甫诗《废畦》有句:“绿沾泥滓尽,香与岁时阑。”其中,“尽”与“阑”同义。

既然“阑”有“尽头”“残尽”“迟晚”的意思,自然“酒阑”就可以表示饮酒将要结束。《史记·高祖本纪》:“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史记集解》引文颖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史记·滑稽列传》:“日暮酒阑,合尊促坐。”杜甫诗《九日》:“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欧阳修《梦中作》诗云:“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散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洪迈《容斋三笔》卷三:“遇客至开筵,引能乐者使奏技,酒阑客散,各复其初。”清末梅花盦主编《(新增)申江时下胜景图说》卷上中载:“洎乎酒阑灯灺,醉舞仙仙,膏酿芙蓉,壶斟歼茗,华胥一梦,几不知此身犹在人间矣。”(陈平原、夏晓虹编注《图像晚清》,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266 页)所谓“酒阑”,是指饮酒就要结束了,但尚未结束;若结束,则应如《史记·高祖本纪》中所谓“竟酒”。萧涤非注杜甫诗说:“酒阑,指酒罢客散。”(《杜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97 页)恐怕只是概括言之,未及深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阑”字下云:“谓门之遮蔽也,俗谓栊杆为阑。引申为酒阑字,于遮止之义演之也。”就是说,“酒阑”的“阑”,其词义是从“阑”的“遮止”意义引申而来。段注是极有见地的。

明·仇英《春夜宴桃李园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广韵·寒韵》中也有对“阑”的解释:“阑,晚也;牢也;遮也;希也。又饮酒半罢曰阑。”虽然,《广韵》对“阑”的几个意义的排列顺序或有可商,但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阑”的本义为“横木”,后引申为“界止”“遮止”的意思,再引申为较为抽象的“末尾”“残尽”“迟晚”的意思。《辞源》有阑夕(义为“尽夜”)、阑珊(义为“衰落、将尽”)、阑残(义为“残尽”)、阑单(义为“精疲力竭貌”)、阑殚(义为“萎软貌”)等词,其中的“阑”都有“残尽”“迟晚”的意思。此外,典籍中还有许多这类“阑”的用例,如下面的夜阑、更阑等。

《乐府诗集》卷五九蔡琰《胡笳十八拍》之十四:“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杜甫《羌村》其一:“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云:“杜诗夜阑更秉烛,意谓夜已深矣,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敦煌曲子词《望江南》:“天上月,遥望似一团银,夜久更阑风渐紧,为奴吹散月边云,照见负心人。”秦观《绝句》二:“天风吹月入阑干,乌鹊无声子夜阑。织女明星来枕上,了知身不在人间。”陆游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近人刘大白先生《秋夜雨》诗云:“孤灯凉影摇,夜阑人乍寝。秋窗风雨恶,冷到芙蓉枕。”(《白屋遗诗》,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1 页)可以看出,夜阑或更阑,都指夜深了。

元微之有《春游》一诗,其中有句曰:“酒户年年减,山行渐渐难。欲终心懒慢,转恐兴阑散。”《容斋四笔》卷十二“景华御苑”条载崔德符诗:“去年白玉花,结子深枝间。小憩藉清影, 低颦啄微酸。故人不可见,春事今已阑。绕树寻履迹,空馀土花斑。”辛弃疾《行香子》云:“云岫如簪,野涨挼蓝。向春阑,绿醒红酣。”《老学庵笔记》卷四薛许昌宫词云:“画烛烧阑煖复迷,殿帷深密下银泥。开门欲作侵晨散,已是明朝日向西。”清王培荀《乡园忆旧录》卷二载有胡裘诗云:“莽莽乾坤岁又阑,萧萧白发老江干。”卷二又有王睹兄弟诗云:“更阑谁相伴,明月已东升。”(蒲泽点校,齐鲁书社,1993,104、128 页)近人黄季刚(侃)先生有诗句云:“神武门头夕照阑,御沟流水去无还。”(《陆宗达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79 页)谢辰生先生有诗云:“落叶凋零秋先老,孤灯萧瑟夜初阑。”“星河低转,人静夜初阑。”(《谢辰生先生往来书札》,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409、417 页)

综上所述,“阑”表示“末尾”“尽头”“残尽”“迟晚”的意思十分普遍,“阑尾”可以看作是同义连文的合成词,婪尾、啉尾、蓝尾都是阑尾的异体形式,其中婪、啉、蓝都是纯粹的记音字。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必须牢记王念孙的话:“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拘形体。”(《广雅疏证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只有贯彻“因声求义”的原则,才能豁然开朗;若拘泥于字形,在解释词义的时候,往往趋于牵强附会,不能得其正解。

文/王庆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3年第11期“说文解字”栏目,本文有删节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历史|绿色且有浮沫 这样的春酒你爱了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9
历史|绿色且有浮沫 这样的春酒你爱了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9
纪念|马识途:留下余响不绝的文坛传奇
纪念 2024-03-29
历史|苏辙的年夜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5
历史|苏辙的年夜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5
历史|三鞭、舍利、回四季……都是啥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6
苏轼说“有味”
北京晚报 2023-07-25
历史 | 三月三日气象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