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16只被称为“鸟类大熊猫”的黑鹳现身宁夏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16只黑鹳同时出现在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是近几年当地监测到种群数量最大的一次。12月3日,北青-北京头条记者联系到吴忠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助理、林业工程师李学明。据他介绍,今年吴忠市黄河段已经三次监测到了黑鹳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吴忠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是适合黑鹳这种濒危物种栖息的,也表示当地的生态环境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好转。
16只濒危鸟类黑鹳现身吴忠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据了解,黑鹳属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全球种群数量约为2500-4400只,在我国北部、西欧、蒙古、西伯利亚等地均有分布,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黑鹳每年9-10月飞往长江以南越冬,大多要求栖居地有陡壁山体、清澈的水质和较少的人为干扰。吴忠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助理、林业工程师李学明向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介绍,自2016年来,宁夏黄河段已连续四年监测到黑鹳栖息,“以前只能零星看到四五只,分布范围也很窄,但今年在吴忠市黄河段就监测到了3次,最终确认是16只。这也是近几年当地监测到种群数量最大的一次”。
而除了黑鹳等鸟类的数量,吴忠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也把候鸟的迁徙、繁殖数据纳入监测范围中,同时也包括湿地的土壤、水环境、野生植物等情况。
濒危动物保护和湿地治理仍面临科研和人才等难点
据李学明介绍,今年吴忠市黄河段已经三次监测到了黑鹳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吴忠黄河湿地生态环境是适合黑鹳这种濒危物种栖息的,也表示当地的生态环境确实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好转。
但濒危动物保护和湿地治理仍有难点,李学明认为,“我们作为一个管理机构,可以从宏观上保护,但是在精细功夫上,还要依托科学合理的研究结果做辅助。”湿地管理部门管理方法的开展和推广,多依托于专门的研究机构和高校,但有关濒危动物的研究多、深度浅,内在机理数据掌握少,这时而让管理机构的精准决策陷入模糊。
2006年,吴忠市成立了专门的湿地保护部门。近年来,吴忠市和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宁夏大学等高校合作,推动高校湿地研究和社会管理接轨,开展植被恢复、环境承载调查,派遣工作人员赴高校开展为期三个月的学习培训,提升当地工作人员的治理技能。
吴忠栖息繁殖的鸟类目前已增至30多种
李学明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他也曾多次走进学校,向中小学生宣传濒危动物保护和湿地保护的相关知识。一次组织中小学生湿地环境监测时,斑嘴鸭扑起翅膀飞跃起来,李学明身旁的孩子惊叹:“原来鸭子也会飞啊!”“其实也侧面反映出,我们小学校在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还是有一定欠缺,也说明我们的宣传和科普是不到位的。”李学明回忆,自此以后,吴忠市办置了动植物的仿真标本,2018年时成立了湿地科普宣教室,让湿地知识的传播扎根到教室和社区。
四年来,在吴忠栖息繁殖的鸟类已经从10多种增至30多种。李学明说:“其实不仅仅是濒危动物,也要给所有动物一个安全、舒适的栖息环境。也得把候鸟的生态通道修复好,形成以国家自然保护地为主体,河湖长制为补充的湿地保护格局。现有的迁徙鸟类不能少,要通过保护让黑鹳等野生动物,从罕见变为常态,从秋冬出现到四季所见。”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北京青年报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实习生 郭豪宇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香梅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