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袋槟榔大约110斤,能卖2400多块钱。”11月中旬,正是槟榔收果的季节,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平镇堑对村村委会副主任胡开君指着村民的几袋槟榔对记者说,今年槟榔价好,村里有1300多亩挂果的槟榔树,村民们收入很不错。
距离琼中县城33公里的堑对村,是一个群山环保的黎族移民村。万泉河上的牛路岭水库就在村口,丰水期村前约2000亩的库湾像是一片“大海”,枯水期水位回落就是一片“草原”。“春夏的草原,秋冬的海”,让堑对村充满诗情画意。
与现在小楼林立,干净整洁、花团锦簇的村貌不同,堑对村曾是个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村庄。住在茅草房,一个月吃不上一回肉,考上中专没钱读书,进出村庄要过漫水桥……曾是胡开君年少时的苦涩经历。全村271户1121人,直到2014年,贫困发生率仍高达40%,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9户274人。
“那时候太穷了!两个小孩上学缺学费,农业生产缺资金、缺技术。”今年52岁,2016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王时军说。
要想富,先修路。堑对村帮扶单位海南省委办公厅抓住堑对村连接外界大动脉的“一桥一路”这个“关键”,协调相关部门完成和平大桥、槟榔园村至万宁新中农场乡村公路等项目建设,其中投入资金1130余万元建成和平大桥,2017年3月实现通车,改变以往“大雨困村中、进出靠划船”的旧貌;槟榔园村至万宁新中农场乡村公路于2018年7月实现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
“桥通路通人心通。”胡开君说,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门口,村里产业发展迎来大变化,2017年贫困户全部脱贫。
“今年割橡胶收入5600元,种益智中药材收入1300元。槟榔已经卖了68000多元,年底还会有合作社分红收入……”王时军一边算着今年的收入情况,一边说现在政府每年为两个小孩上学发放7000多元的补贴,免费发放生产肥料,帮扶单位还请来专家传授种植橡胶、槟榔、益智等技术。
“家禽养殖合作社、罗氏沼虾养殖合作社、黑山羊养殖合作社、漂流旅游合作社……”王时军说,自家还参加了本村和镇里其他村的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分红。
记者到访当天,把从县里开会领回来的“海南省脱贫光荣户”牌匾挂上墙,村民陈书文就开始忙着喂鸡、捡鸡蛋。他是村里家禽养殖合作社的带头人。合作社2017年成立时吸纳了38户贫困户入股。从一开始的1000多只,到2019年分批次养殖母鸡、腌鸡达1万多只。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地旅游业影响大,酒店、餐馆对鸡、鸡蛋需求量下降了不少,影响到了合作社的收入。尽管如此,陈书文说,“到现在近3年时间,目前已经给入股村民们分红了近9万元。”
近年来,堑对村坚持“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原则,因地制宜,不断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推动乡村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成立了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主要产业为橡胶、槟榔、淡水捕捞、禽畜养殖等,201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077元。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进出堑对村公路上的一块标语,正是目前村民们努力探索产业发展新突破的写照。
陈书文已经在实施自己小家庭的“商业计划”。夫妻俩在镇上租下了一个铺面经营小商店,“已经开业四个月了,生意还不错,每个月有几千元收入。”
胡开君谋划的是如何将村里的民宿做大,带领村民吃“旅游饭”。“现在只有7栋民宿31间客房,有很多客户希望过来开年会、搞团建,人数多一点就接待不了。”胡开君在自家的民宿里遗憾地说,村里除了美景,游乐项目仍不够丰富,民宿卖不出好价钱。
胡开君说,海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好,村里有资源,但是缺专业力量。目前正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发动更多村民参与发展民宿,并与两家企业洽谈,引入专业力量发展更丰富的旅游项目,比如说康养旅游等。
海南省委办公厅行政后勤处二级调研员、和平镇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堑对村驻村第一书记符瑜智介绍说,目前村里正在积极推进罗非鱼养殖、无人机培训旅游、绿橙酒厂等项目建设,其中,绿橙酒厂项目投入总资金为300万元,预计年产白酒和果酒共20万斤,产值达1010万元,目前厂房建设已完成。
符瑜智说,脱贫攻坚更多关注村里的贫困户,顺利实现脱贫后,就要带动全村村民实现新发展迈向乡村振兴,帮扶的劲一点也不能松懈,让未来堑对村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我们夫妻俩现在拼命努力搞好生产,好好培养两个孩子,让他们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命运,更好地回馈社会。”离开村庄时,朴实的王时军拉着记者说了一长串他想要感谢的帮扶单位和干部,道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
文/记者 尹海明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