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拉动、光伏产业驱动、农村电商撬动……累积安置贫困劳动力9.0079万,全市贫困劳动力就业完成率达111.72%,变“晒太阳、等扶贫”为“晒太阳、争脱贫”,多措并举筑实脱贫成果,在“晋商故里”山西晋中不断上演的脱贫故事,汇成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
20日,记者从晋中市获悉,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确保了昔阳、左权、和顺、榆社四个贫困县相继成功脱贫摘帽,实现了“首战首胜”“再战再胜”“连战连胜”,全市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昔阳县委副书记李军介绍,作为全省首批、晋中市首个脱贫摘帽县,昔阳县统筹做实产业,开辟了增收新路径。在特色农业方面,“菜果猪菌药”齐头并进,打造了“杂粮果蔬、畜禽药茶、功能食品”产品链,形成了“上接市场、下连基地、中联群众”产业群,2万余名贫困人口加入了“种养加”合作社,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改革撬动发展,找准衔接切入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晋中市委“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要求,昔阳县谋划实施入市优质项目,以农村集成改革走深走实乡村振兴之路。截至目前,累计撬动吸引工商资本41.59亿元,引入企业35个,实现产值9.88亿元,助力集体增收1400万元。此项改革,切实将生态优势、农村资产、土地资源转化为了经济发展潜力,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在太行之巅的和顺县,山区的诸多限制制约着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9年4月18日,山西省政府正式宣布和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和顺县副县长李朝龙表示,目前,和顺县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100元,增长到2020年的8370元。贫困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的不足5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4万元,其中有14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达到或超过5万元。
在壮大扶贫产业方面,2014年以来和顺累计投资17.66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931个,带动17797户48873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
“以户为基,老区百姓脱贫奔小康”,在革命老区左权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不断努力,左权县形成了“东南核桃、中北杂粮、沿河蔬菜、西部养殖”产业大格局,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效果明显提升。
为切实解决的问题,左权结合实际,对全县32个自然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5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06人、同步搬迁772人,安置入住率100%。
为实现搬迁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左权县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共投入1770.28万元入股联村光伏扶贫电站,带动搬迁贫困户户均增收1100元。2020年投资885.14万元发展特色有机中药材产业、特色有机水果产业、特色有机种养殖产业等,确保搬迁群众多渠道增收致富。
而作为晋中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榆社县采取超常规举措,举全市之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20年2月2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退出贫困县。
“攻坚拔寨,破解脱贫摘帽难题。”榆社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长高杰介绍,榆社把稳定增收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保证。产业脱贫格局基本形成,全县产业扶贫累计惠及贫困户4.79万户次、11.86万人次。
昔阳、左权、和顺、榆社四个贫困县相继成功脱贫摘帽,只是晋中市脱贫攻坚的缩影。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晋中市通过实施贫困户培训就业、兜底保障、光伏扶贫、生态扶贫、社会扶贫等专项行动,筑实脱贫攻坚成果,书写了脱贫摘帽的“晋中答卷”。
文/记者 杨杰英 张云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