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奇 | 这座办公楼上的阳台 真让人羡慕
世界建筑 2020-11-11 13:13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北京,中国

CADG Innovation & Scientific Research Demonstration Centre, Beijing, China, 2018 

建筑设计:柴培根,周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rchitects: CHAI Peigen, ZHOU Kai/China Architecture Design & Research Group

1988年,改组后的中国院从建设部南配楼搬迁至车公庄大街19号院。

在2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中国院的发展,大院内的办公建筑一直处在持续更新建设的状态,其中2000年建成2号办公楼,2002年建成3号办公楼,2010年进行了1号楼改造和外立面更新。

2011年,院集团启动了中国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创新楼”)的建设计划,选址是19号院西北角原食堂、篮球场、锅炉房的位置。不同于1-3号楼的单纯办公属性,创新楼要将原场地服务于大院的功能还建于新建筑中,同时随着院墙被取消,面向城市的开放性要求也让其成为更具复合功能的办公综合体。

创新楼的建设意味着需求的增长,空间的扩张, 因此19号院也要改变封闭的状态,一方面要整理内部的环境关系,同时还要重新定义边界,构建新的邻里关系。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区的一次实践,在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第一步就是要解决与周边居住区的日照关系。

朝阳庵社区沿文兴西街有两个东西向的单元,根据日照分析,这里是创新楼的形态需要避让的日照最不利点。在高度和用地范围的限制下确定最大的可建设体量后,以日照最不利点为基点,阳光的移动轨迹会把最大可建设体量雕琢成一个不规则的原型。日照原型是外在的限制,而获得更大的使用空间是内在的需求,原型正是基于这一里一外两种力量的挤压而被塑造出来。

在建筑外部,我们用两组退叠的平台拟合了最大的日照控制范围,同时提示了日照原型中高度角和扫掠角两个形态特征。

两组连续的室外平台制造了某种动静结合的场所戏剧性。一组平台是各层专属的花园。在建筑投入使用后,每个花园都得到了各部门的精心布置。长期在室内伏案工作的员工有机会在这里远眺城市,俯瞰球场,与同事打个招呼,或者在这里举行小型活动。平台上的风景吸引着每一层的员工,让封闭的大开间办公区与自然环境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 

而另一组平台可以连续攀爬,以篮球场为起点组织起立体开放的路径到达各层办公室,设计师可以在上班时或午饭后拾级而上,不必非要选择电梯,这也在疫情期间成为一条健康路线。平台吸引大家走到户外,引导并落实行为节能的健康理念,让绿色不仅是一个概念,更在每天的生活中成为深入人心的行为准则。 

而在建筑内部,中庭顺应退台的形式,成为独树一帜的内部空间,也营造出了合理的尺度与氛围。与强调效率的大开间办公区不同,这里是非正式的办公区,各设计部门都能以灵活的方式使用这片区域。中庭空间自下而上仰视,逐层收分强化了空间的透视,单一空间又有某种仪式感和纪念性。而自上而下俯视时,各层使用部门对中庭区域的个性化利用,又呈现出多样性的生活化场景。

当建筑能够包容或引发城市生活的活力时,创新楼多元复合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院作为大型设计机构通常给人留下的印象,消解了以效率为先的大开间办公环境的枯燥与单调。平台、中庭、球场这些场所打破了封闭的空间边界,不期而遇的交流,生活化的场景,都成为对设计行为的支撑,由此集合的场所也体现了设计企业的特征。

编辑/赵晓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