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五年搬迁近50万人 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窘境
中国新闻网 2020-11-10 17:18

“现在住着新房子,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水冲式厕所,两个孩子开始工作,我在家养牛,还负责全村自来水管网维护,一年能收入6万多元。”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马河镇杨营村村民石宏,2018年从海拔2300米的山上搬到了山下的安置点,过上了以前梦想中的日子。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其中杨营村是建档立卡贫困村,针对该村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的情况,2016年开始分三批将68户居民搬下了山。

石宏是甘肃省近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异地扶贫搬迁中的一员。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翟建军9日介绍说,“十三五”以来,省发改委将该省49.9万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以易地扶贫搬迁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甘肃共建成集中安置区1731个、安置住房11.43万套,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所有搬迁贫困民众基本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10.3万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22个大型安置点教育医疗补短板项目全部建成并交付使用。

“完成搬迁建设只是第一步,后续扶持是更重要、更艰巨的任务。”翟建军表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主要涉及产业、就业和社区融入等方面。

“十三五”以来,甘肃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发展方向,利用建档立卡搬迁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结余资金,依托安置点及周边自然资源禀赋,培育和发展特色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光伏扶贫、乡村旅游业、家庭手工业、农村电商、乡村物流、家政服务业等,推动产业增产增收和提质增效,解决贫困民众“靠什么脱贫”问题。

“比如定西市安定区香泉镇构建了土地入股、配股分红、就地务工、联合经营、光伏扶贫‘一园生五金’的增收体系,有效拓宽了贫困搬迁村民的增收渠道。”翟建军介绍说。

同时,因地制宜,还推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大贫困户技能培训力度,发展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乡村,有效提升了搬迁居民的经济收益。

此外,甘肃把稳定就业作为搬迁居民“稳得住”的主要出路,出台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奖补等一揽子政策措施,采取强化劳务输转、加强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位、建设扶贫车间等措施,拓宽增收渠道,促进搬迁居民稳定就业。

下一步,甘肃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提升安置区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因地制宜推进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更好的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

文/杜萍

编辑/董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