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通苑|“绿马甲”绽放光芒 苑里的这两位阿姨巾帼不让须眉
北青社区报天通苑版 2020-11-05 17:25

穿上绿马甲,戴上绿袖标,再捎上一副一次性手套,天通北苑第一社区的张志文和王国霞完成了从居民到垃圾分类志愿者的“变装”。一个强调彼此理解,一个乐于分享经验,她们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绽放着光芒。

王国霞(左)和张志文(右)

彼此理解,守桶顾不上喝水

61岁的张志文,是苑里第一批穿上绿马甲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如今对工作流程已经驾轻就熟。

张志文的守桶时间是早晨8点,但每次都提前10分钟到岗。“我先检查厨余垃圾桶里有没有其他垃圾,虽然居民们垃圾分类的意识提升了,但不免有个别人还会把厨余垃圾连带着垃圾袋一起扔进桶里。”张志文说:“我就解开垃圾袋,把剩菜剩饭倒进厨余垃圾桶,塑料袋则扔进其他垃圾桶。”

工作中的张志文

“夏天解开垃圾袋会有异味吗?”“肯定会有,但习惯就好了,这个活儿总得有人去做。”一问一答中,她的脸上没有任何嫌弃的表情。

由于守桶时间恰巧是早高峰,张志文与搭档在2个小时内顾不上休息,甚至连喝水的时间都挤不出来。“随时都有居民扔垃圾,我们就顾不上这些了。”她说。

而对于垃圾分类志愿者的职责,张志文也有着自己的理解,“监督和指导并不是说教,而是要彼此理解。老年人动作慢一点,我就上前接过垃圾袋,帮他们检查并扔进垃圾桶。而背着双肩包赶公交的年轻人,可能来不及分类,我在接过垃圾袋后给他们科普知识,并嘱咐他们下次在家提前分好类。"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社区厨余垃圾桶里的垃圾量逐渐增加,也让张志文倍感欣慰。"大家都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了,懂得把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我们的工作就没有白费力气。"她说。

分享经验,两次重任都扛在肩上

66岁的王国霞看来,作为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

工作中的王国霞

其实,这并不是王国霞今年第一次当志愿者。新冠疫情爆发时,她就自告奋勇参与小区门口的站岗执勤工作。王国霞回忆称,第一次值班下楼时还有点恐惧,但到了南门看到忙碌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她的脑海中只剩下"能帮一点,是一点"的念头。这份心情,也让她在看到垃圾分类志愿者招募消息后果断报名,成为了社区内第一批“守桶人”。

玻璃是可回收垃圾,但瓷器不是。虾皮、花生皮是厨余垃圾,但蛤蜊壳太硬,不能放进厨余垃圾桶……

每名志愿者上岗前,北一社区居委会都会组织几次垃圾分类培训会。王国霞总是认真听讲,并把重要的“知识点”记录下来。"如果自己都分不清楚,怎么监督和指导居民们呢?"她说:"我自己要熟知垃圾分类知识,指导时才能更加准确,切实做好这个工作。"

每次到岗后,王国霞都会和搭档拍一张合照

王国霞在守桶时也十分讲究方法,时常将自己在家中的分类经验传授给左邻右舍。"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检查居民们的分类情况,还要告诉他们如何做才能更方便更有效。"

王国霞会耐心地向邻居们介绍道:“我平时在厨房里放个大一点的盆,择剩下的菜放里面,吃过饭后再把剩饭剩菜搁里头。下楼扔垃圾时用塑料袋一裹,这就是厨房垃圾了。"

绿马甲在等你,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北青社区报记者了解到,自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北一社区就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并快速完成撤桶并站,目前共设有17个垃圾分类点位。"我们社区有6227户,大概是19000多名居民,垃圾分类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戴静告诉记者。

北一社区党支部书记梁涛主持召开垃圾分类志愿者工作会

而为了尽快让垃圾分类工作落地,北一社区在志愿者招募方面也做了很多努力。戴静表示:"除了在志愿者微信群招募外,我们还在与垃圾分类有关的运动会、知识竞赛等活动中穿插进行招募工作,让感兴趣的居民现场填写报名表。"

据悉,北一社区目前的垃圾分类志愿者不到40人,队伍还有待壮大。“张姐和王姐都是最早一批报名的,她们从来不早退不请假。如果志愿者群里有人临时有事儿,她俩还会主动替班。”戴静说:“她们的奉献精神,带动了社区里的很多居民,鼓舞邻里街坊也成为了守桶人,我们希望社区内涌现出更多向她们一样认真负责的居民。”

“垃圾分类工作细微但又很重要,每一名居民多一份参与和配合,社区内的环境就会变得更加美好。”戴静表示。

文/北青社区报 何东婷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