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的“不定时炸弹”难发现?AI软件助力快速有效识别
科技日报 2020-10-12 13:40

10月11日,2020年中国卒中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召开,在“动脉瘤AI挑战赛”上,来自全国的16名选手在两轮比赛(均分为“人”与“人+AI”两组)中展开角逐。比赛结果显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诊断时间和形态学参数测量方面,“人+AI”组均获胜。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有研究显示,7%的35-75岁的中国成年人患有该疾病。据悉,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较差,致死率约为35%-40%。由于90%的患者在破裂出血前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因此颅内动脉瘤被称为埋在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

炸弹.jpg

记者了解到,随着医学影像技术进步,颅内动脉瘤的识别率有所提高。但诊断能力受限于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诊断难度大、耗时长。此外,基层医院的医生缺乏经验,存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识别出现误诊、漏诊及过度治疗等情况。

为此,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导,神经介入中心、神经疾病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共同协作执行,及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等多位专家联合发起,开发出基于CTA的BioMind颅内动脉瘤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王拥军表示:“帮助广大基层医生尽早检出并筛选破裂风险较高的动脉瘤患者、并对其及时治疗,这是开发动脉瘤自动识别AI软件的初心。”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神经介入研究室主任李佑祥说:“利用刚开发的动脉瘤AI辅助诊断系统,结合医生的诊断技术,与单纯的、传统的人工识别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目前AI技术在动脉瘤CTA(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领域的应用价值。”

“我刚刚答题快的原因是选择了相信AI,所以在它的辅助下能够迅速地找到病灶的位置,我希望它能发展得越来越好,更好帮助医生造福患者。”在个人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参赛选手原宁表示。

比赛现场,王拥军宣布,由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研发的BioMind“天医智”的颅内肿瘤磁共振影像辅助诊断软件已于今年6月12日,获得国内首张AI“影像辅助诊断”NMPA三类证。

文/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两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2
多项“黑科技”亮相 展示新质生产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4-01
京研创新医疗器械集中展示|关注2025中关村论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31
北京经开区多家企业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13
顺义企业艾柯医疗上榜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2
北京亦庄助推机器人企业加速创新突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4
这些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选择哪些影像学检查?
人卫健康 2024-06-22
颅内动脉瘤治疗新产品首次亮相2024中关村论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