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北京经开区开展了总动员、全覆盖、强督导、创模式、做示范、探方法、强基础、再提升等八个方面工作。从近一个月的情况看,单位餐厨垃圾分出量增长46%,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分出量增长19%,取得初步成效。
全区总动员 掀起垃圾分类热潮
自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之前,经开区开展了全区总动员,6个亦企服务岗、17个居委会、5个党建工作站积极行动起来,围绕党建引领、小手拉大手、分类知识问答、分类从娃娃抓起等主题举办各类活动28场。同时,组织对物业、保洁人员培训75场次,不少小区居民还自发制作小视频,自编自导快板书等节目,形成社会发动、全员参与的氛围。截至目前,共发动志愿者1800余人、专职指导员272人、楼门长1500余人,引导群众开展垃圾分类工作。
各社区建立的家庭微信群、短信平台、云广播等信息平台,一时间成为生活垃圾分类的主战场,持续开展垃圾分类政策、分类小知识的宣传。楼门口张贴海报、发放手册及电梯间播放视频,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垃圾分类宣传进每一户家庭。利用多种平台、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经开区实现了党政机关区属国有企业、每户家庭、社会单位、物业公司、区域宣传平台等垃圾分类宣传工作五个全覆盖。
在宣传动员引导的同时,经开区还强化督导、加强执法。经开区成立的垃圾分类督导检查组,每日围绕区内工作推进情况、政策落实情况、宣传情况和部门履职尽责情况开展检查,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共对区内社区、企业、商超、餐饮等单位开展监督检查34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按照要求还开展了执法检查行动,对社会单位、居住小区、建筑工地、运输车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执法检查,发现生活垃圾交由无资质的企业或个人处置、未将生活垃圾投入相应收集容器、未建立管理制度等问题及时立案处罚。一引一推之间掀起了全区生活垃圾分类热潮。
探索新方法 深化垃圾分类成效
自经开区全区推行垃圾分类以来,通过细总结、深研究,在荣华街道、博兴街道分别形成两种垃圾分类有效模式。其中“互联网+源头分类”模式,通过“一户一码”的方式为小区居民建立专属二维码,通过“一户一桶”的方式收集厨余垃圾,通过“一户一袋”的方式收集可回收物。最终使居民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积分,并可在京东商城上兑换商品。
另外一种模式是通过“撤桶并站”将分散不易管理的垃圾桶合并为集中方便管理的垃圾站;通过设立指导员做好“站边指导”,促进居民垃圾源头分类;通过规定投放时间,养成居民“定时投放”垃圾的良好习惯;通过发放兑换券进行“积分奖励”,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通过采取垃圾正确分类奖励粉券、参与分类奖励绿券的方式,全面掌握小区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及垃圾分类正确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实现了垃圾分类全程管理。
在两种垃圾分类模式的支撑下,最终居民知晓率达到了100%,居民小区参与率达到了100%,实现了全区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全覆盖的目标。
上海沙龙商业区建设的厨余垃圾处理站,为该商业区环境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开区继续提升其处理能力,向周边小区辐射,促进在生活垃圾分类中“再立新功”。今年该处理站处理范围扩展到周边三个小区,两个月累计处理厨余垃圾97.2吨,产生有机肥料9吨。
一栋洋房小区试行的波卡西堆肥法,调动起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给每户家庭发放“波卡西”(一种发酵过的有机物)和专用容器,通过入户讲解的方法,让居民将厨余垃圾自行生化降解,产生的有机肥料供自己种植或小区绿化使用。为居民带来实惠的同时,厨余垃圾减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该小区的厨余垃圾已全部实现就地处理。据经开区城市运行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垃圾处理站辐射、波卡西堆肥法等两个试点均实现了厨余垃圾处置的全覆盖,下一步将逐步向全区推广。
增强基础建设 推进水平持续提升
与厨余垃圾相比,可回收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性更高,经开区针对不同社区条件,探索可回收垃圾的回收与利用。
在面积大、条件好的小区采取设立自助投放站的办法,居民将可回收物装入专属回收袋中放进自助投放站,由第三方公司分拣、称重后给居民反馈积分,积分可在网上商城兑换商品,目前通过这种模式已累计回收12.6吨可回收物。在面积小、条件较差的小区采取安装智能回收柜的办法,小区居民在智能回收柜上扫码后投入可回收物,回收柜根据投递重量通过微信即时返还现金,截至目前,小区居民已通过这种方式投送了17吨可回收物。实现了全区可回收物全覆盖收集。
安装应用自主投放站、智能回收柜取得了成效,只是经开区建设相关基础设施促进垃圾分类、资源循环化路径的“小试牛刀”。为提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经开区正筹划建设固体废弃物生物无害化处置中心,使废弃物变成有机肥料供绿化种植和土壤改良使用,预计明年可建成使用。
编辑/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