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跨界”一词便和汽车紧密关联在了一起。而要问“跨”度最大的能有多大,可绝不只是停留在产品、营销等层面,还得属国内外各大公司掀起的跨界造车的浪潮。
不知从何时起,“跨界”一词便和汽车紧密关联在了一起。跨界车(Crossover)将轿车、跑车、SUV、皮卡等车型进行交叉组合,实现了将操控性、舒适性、通过性和安全性集于一身,同时也不断挑战着大众的审美。最近,跨界说车、跨界带货等形式又成为了车圈热门,“初代网红”罗永浩在哈弗H6上市直播间谈笑风生,玩表主播大能于车展、赛道频繁现身等等。
而要问“跨”度最大的能有多大,可绝不只是停留在产品、营销等层面,还得属国内外各大公司掀起的跨界造车的浪潮。跨界造车少则几页PPT,多则倾注上千亿,但至今却未曾听闻有哪款产品实现了量产。那么这些公司的现状到底如何呢?
戴森:愿赌服输
说起跨界造车,戴森绝对属于最早的一批公司。
有关戴森造车最早的消息是在2016年10月,戴森参加了那一届的日内瓦车展,虽没有展车但明确表示了其进军汽车领域的计划。那时的戴森在国内远没有如今这样出名,就连新闻标题也大多都是用“某英国吸尘器制造商”来代替品牌名称。
时间来到今年5月,戴森曝光了此前从未现身过的电动车原型。相信关于这款车的参数许多朋友都有印象,7座布局,车长超5m,前后双电机综合功率近400kW,续航超900km,疑似售价为129万元等等。
往往越精确的信息越会让人产生误会,所有人面对这样的数据都会想当然以为这款车即将进入量产阶段。而残酷的现实是,戴森是在决定终止造车计划很久之后才将这款车面世的。
其实在去年10月10日,詹姆斯·戴森便曾发送邮件给公司员工,写道:“尽管我们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都非常努力,但我们无法找到可行的商业方案。”并表示,团队已经开发出一款“非凡”的车,公司也曾为这个项目寻找买家,但不幸的是没有找到。
愿赌服输对于戴森而言并不等于满盘皆输。戴森向所有人证明了其并非“造不出”,只是从可行性来讲投入量产难以盈利。有了这样的研发经历,未来的戴森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固态电池、感应技术、视觉系统、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领域。
如此看来,戴森在终止计划后亮相原型车的做法非常明智,它是戴森作为零部件供应商吸引汽车制造商的最好的敲门砖。
索尼:真伪难辨
“索尼大法”在造车这件事上让人着实猜不透。
今年1月份的美国CES上索尼发布了Vision-S概念车,定位为纯电动中大型轿跑车。封闭式前脸、隐藏式门把手、大尺寸轮毂和刹车盘、贯穿式尾灯等等,从外观来看Vision-S高度接近量产化。
内饰方面,液晶仪表+中控大屏+副驾娱乐屏+中控台车控屏,非常符合索尼的身份,还外带有两个电子后视镜屏+两个后排娱乐屏。此外,车身还集成了33个传感器原件,自动辅助驾驶、AI、车联网等智能互联科技领域方面均为亮点,合作厂商包括黑莓、英伟达、高通、博世、麦格纳等业内知名企业。
当时的索尼曾明确表示,Vision-S只是为了展示企业对于未来汽车发展和全球环保需求的看法,而并没有进军造车领域的计划。
然而后来,索尼在国内外连续发布了各种有关新车的信息,表现得完全不像是之前所说的“不想造车”。首先是上传了一段Vison-S从位于奥地利格拉茨的麦格纳工厂驶出的视频,然后又在海外社交网站上称“Vision-S已经抵达东京,预计将在本财年进行路测”,包括在微博也发布了暗示性的内容。
而至于索尼究竟是否要造车,我们目前还完全不得而知,哪怕Vision-S有一天在中国的街头出现,官方也完全可以像上次一样声称是“展示”而已。
苹果:暗度陈仓
相比索尼的真伪难辨,苹果的暗度陈仓要更加具有威胁性。
2016年,美国《华尔街日报》披露了苹果的泰坦项目,将苹果想打造一款完全颠覆汽车行业的全新车型的野心公之于众。但在那个时候,这样的消息同戴森造车并未太多区别,人们只知道其有这样的计划,但对其研发进程并不关注。如今4年过去了,苹果的车却连影子都没见着,只是偶尔发布几张概念到不能再概念的概念车图片。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分析报告中曾表示,“预计今年苹果公司将在汽车研发领域投资近19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汽车行业研发费用的25%。”于是问题来了,苹果投资了这么多的钱都流向哪里了呢?
之所以看不到实车,是因为苹果选择了一条与其他跨界造车品牌完全不同的路,甚至可以说与常规思路完全不同。我们习惯于先见到概念车,随后再不断了解车上的各种参数、配置等,而苹果则是先研发每一项独立的部件、功能等,并没有急于将它们整合为一台车。换言之,等到我们见到苹果实车的时候,也就离投入量产不远了。
如今苹果在汽车方面的专利已数不胜数,并且研发速度有着明显地加快,近一个月内的专利有:利用VR技术防止晕车的“沉浸式虚拟现实显示屏”,令车门可以智能识别周边环境的“动态元素保护”,自动识别感兴趣物体和其他车辆的摄像头,车窗自动检测损坏情况技术,“配备裂缝排气流体输送装置的气候控制系统”等。
等苹果将专利研发到足以全副武装整台车的时候,所诞生的产品将会如泰坦计划的预期那样,颠覆整个行业。
恒大:一日千里
在上月恒大新能源汽车品牌恒驰发布首期六款车的时候,许多人都质疑其能否真正实现量产,然而恒驰的现状却足以打破所有的质疑。
近日,恒驰汽车的上海、广州两大生产基地同时进入了设备调试阶段。从广州卫视的报道视频中来看,基地内上千台机器人正在不停地工作,以及无处不在的黑科技、全自动化的生产线。
据介绍,这两大基地装配有2545台智能机器人,还在冲压、车身、涂装及装配四大车间分别配备了德国舒勒全自动冲压生产线、德国库卡和日本发那科的智能装备、德国杜尔的全自动涂装生产线以及全自动装配线。未来全面达产后能做到每分钟产1辆车。
此外,恒大还在快速地筹建恒驰汽车展示体验、销售、维保修售后服务中心,包括36个恒驰展示体验中心、1600个恒驰销售中心和3000个维保修售后服务中心。
综合来看这四个品牌,最快实现量产的无疑是恒大,而戴森则已经由造车转为了造零件,苹果的实车最值得期待,而索尼则还“欠”大家一个准确的消息。
如今的新能源造车领域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走得快的还得保证走得稳才行。至于这些跨界造车品牌究竟哪家强,等产品经受过市场检验之后才能见分晓。
编辑/温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