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辈子留在青海走不了了。”马红凯望着他亲手种出的半山樱桃树感慨。
今年41岁的马红凯原本生活在北京,十年前第一次来青海旅游时品尝到了当地的樱桃,勾起了他儿时的记忆,“那就是我小时候吃过的樱桃的味道。”
当时在工程行业工作的马红凯也在寻找机会转型发展,经过考察了解,他将北京的房产抵押贷款,决心来青海种樱桃。
2010年,马红凯成立了青海龙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流转了1098亩旱地,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洪水镇李家壕村的樱桃示范基地里开始耕织他的“樱桃梦”。
“樱桃好吃,树难栽。”十年时间,马红凯前后投入了6000余万,种了30多万棵樱桃树,最终成活长大的只有3万多棵。
虽然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底,但是和其他内地地区相比,气温还是偏低。其他地方的樱桃树三年挂果,五年进入丰产期。马红凯种的樱桃树却五六年挂果,八九年进入丰产期。
2019年,马红凯种的樱桃树进入丰产期,产量却并没有预期那么高,“树上的樱桃都被鸟吃光了,再加上雨水多,好多樱桃都烂在了地里。”
令马红凯感到欣慰的是,他种出的樱桃含糖量超过30度,樱桃直径最大的有38毫米,“有些村民也在种我送给他们的樱桃树,奇怪的是,他们种出的樱桃都没有我的甜。去年年底我们还获得了有机樱桃认证,今年在日本注册了商标,以后打算把青海的樱桃卖到日本去。”
多年来,马红凯和其他员工一样住在樱桃示范基地。每到樱桃成熟的季节,他和员工们都要忙到很晚,“我们白天采摘、筛选、打包樱桃,连夜发往外地。”
作为乐都区扶贫产业园樱桃种植带动项目,樱桃示范基地的劳动力全部来自附近的村庄,带动了周边3个贫困村、7个自然村的百余名村民就业。
记者采访当天,脱贫户邢克梅和同村的马英明正在基地里忙前忙后,“我来这里有10年时间里了,干干农活,按时上下班,每天能有80块钱的收入。”
据介绍,邢克梅的老公因为发生意外,如今只能靠轮椅出行。她一个人养活着年迈的双亲和正在读书的孩子,“把土地流转到基地后,我在村子里打工,还能照顾上家人,再加上国家的扶持,现在我们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困难,在2018年底就脱贫了。”
和邢克梅一样,马英明夫妇俩也是上有老下有小。马英明的丈夫外出打工,她在村子里的基地工作,能照顾到家人的同时,每年还有2万多块钱收入。
樱桃熟了,慕名而来的采摘游客络绎不绝,李家壕村的发展也迎来了新机遇。李家壕村党支部书记李科风介绍,今年五月份,村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下一步将依托樱桃示范基地,发展乡村旅游业,让村民们加入进来,开农家乐、经营铺面,拓宽增收渠道。
文/鲁丹阳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