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头士”(The Beatles)几乎是所有人都熟悉的乐队名字了,虽然这个传奇组合只存在了10年的时间,但是,它对于全球流行音乐革命性的发展与影响却是无人可出其右。
如今,大导演彼得·杰克逊要将与披头士有关的一段历史公布于世人面前。这部名为《披头士乐队:回归》的纪录片已经定档于今年9月4日在北美上映。
拍完《指环王》和《霍比特人》系列之后,“彼得大帝”突然放下了他对于中土世界的迷恋,改拍纪录片了。之前,他为了纪念祖父的经历而制作了一战纪录片《他们不会变老》,该片于2019年11月在中国上映。现在,他的新片则继续锁定纪录片,主角是披头士乐队。
彼得·杰克逊
《披头士乐队:回归》讲述了披头士录制出经典名曲&专辑《Let It Be》的过程。这部作品的素材录像长达55小时,此前从未曝光,包括披头士在录音室中制作的少见画面,拍摄时间为1969年1月2日-31日,此外还有披头士140小时的音频。这段录像本来是用来做一个特别节目的,现在则被用在了纪录片上。
这部纪录片也获得了乐队成员保罗·麦卡特尼、林哥·斯塔尔和去世成员家属的合作,包括约翰·列侬的遗孀小野洋子、乔治·哈里逊的遗孀Olivia Harrison,苹果唱片公司也参与制作。
披头士1960年诞生于英国利物浦,由约翰·列侬、林戈·斯塔尔、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四名成员组成,其唱片销量在世界拥有压倒性的数字,拥有着世界上各种唱片销量统计的最高纪录,全球拥有数以亿计的唱片销量,并且至今每年仍有数百万张的增幅。
但是,像很多乐队一样,在鼎盛期后会面临创作上的严重分歧,披头士的解散至今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外界认为,披头士制作《Let It Be》的那段时间是乐队的动荡时期,乐队开始出现个人主张难以调和的现象,乐队主唱约翰·列侬和保罗·麦卡特尼当时就各自创作自己的音乐。
“彼得大帝”的纪录片所聚焦的1969年,就是披头士乐队解散前最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的1月30日,乐队在萨维尔街3号的红砖楼顶进行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让人兴奋的是,彼得·杰克逊所获得的视频素材中恰恰就包含着这一段演出。
1970年,单曲《Let It Be》获得第13届格莱美奖最佳原创电影电视音乐奖;4月10日,保罗·麦卡特尼宣布离开乐队;5月8日,乐队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Let It Be》正式面世;10月31日,保罗·麦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完全解散The Beatles,并且禁止乐队重组;经过一年的审理辩论之后,法庭批准了麦卡特尼的诉讼。
在1980年12月8日,主唱约翰·列侬在纽约被自己的歌迷枪杀,那些盼望着“披头士”能复合的歌迷们彻底绝望了。
在回望历史的时候,每个人会做出自己的解读,“彼得大帝”也是如此,他在研究了所有的素材后,发现当时披头士的创作状态并不分裂,反而很有默契,彼此之间也是很亲密和贴近的,虽然确实有一些矛盾,但所有人都在真诚地协作,希望创作出经典音乐。所以,彼得·杰克逊在《披头士回归》中的基调并不是去挖掘他们分崩离析的过程,而是要呈现出他们很振奋人心、令人神往的集体创作氛围。
有趣的是,披头士乐队在1960年代有一个心愿,那就是与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出演根据托尔金小说改编的《指环王》,但当时托尔金本人并不同意,披头士便未能如愿。如今,由于彼得·杰克逊的参与,披头士乐队还是间接跟《指环王》续上了一点缘分。
而彼得大帝也会为披头士的银幕回归来点不俗的创意,他将通过素材转换、上色和3D立体转换三道修复技术让披头士呈现出生动的面容。此前,彼得杰克逊已经在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中成功地使用了这个技术。
在《他们已不再变老》中,原始胶片上的灰尘、划痕都被去除 还将帧数进行优化,使其看起来更像现代影像。上色更是一项浩大而细致的工程,影片出现的每种颜色都符合史实。制作团队更运用三维跟踪模型重建人物的面部细节,让每个人物都能在银幕上显得栩栩如生,使电影超越技术突破和影像本质,成为对人类记忆的见证。
也许《披头士乐队:回归》并不能揭开披头士到底为何解散的谜团,但那些不愉快的矛盾,就让它过去吧,观众能够通过镜头重温披头士的创作现场,在清晰、明亮的画面中沉浸式感受当时所真实发生的一切,也不失为一种穿越历史的狂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