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来这里隔离休养的第二天,紧绷的神经忽然放松,似乎有些不习惯,有些怀念在发热门诊战斗的日子,每当穿上防护服,感觉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战士。也不是从来没有想过被感染的问题,虽然我们防护非常到位,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特殊状况下职业暴露可能,感觉自己身体素质不错,万一不幸感染应该挺得过去。也不是没有想过死亡,毕竟任何的可能性都可能出现,如果真的不幸染病没抢救过来,我捐献器官的愿望估计没法达成了,但是遗体可以用于解剖研究,看看这个病毒对各个器官的破坏究竟如何,也许对于这个疾病的认识和治疗会有很大的帮助和突破……”
2月18日,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内分泌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军医李琳像平时一样,在她的日记里记录了自己的心情。
我要当像父母一样的英雄
李琳的父母都是军人,都是医生,父母曾出征参加了唐山大地震和“九八”抗洪医疗救援,还在医院传染科一线工作过,父母的坚毅勇敢从小就深深感染着她。李琳从小立下誓言:长大后也要做一名像父母那样不畏牺牲的白衣天使。
2000年,李琳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5本科毕业特招入伍,成为了一名军医。2008年和2015年,先后去301医院读了硕士和博士。
“当了医生,一辈子都要想着救死扶伤,再大的困难和风险都要勇于战胜,绝不能退缩!”父母的这番话让李琳铭记一辈子。
汶川大地震那年,李琳写了请战书想奔赴一线,可是医院没派她去,她一直心存遗憾。
李琳和她老公是大学同学,俩人相儒以沫。老公是一名退役军人,如今在东方医院当医生。疫情发生后,她和老公都写了请战书,俩人约定:如果去了武汉,一定要平安归来。
李琳的母校就在武汉同济医学院,她在那里度过了五年的青春时光,对武汉这座城市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如今,许多同窗正战斗在武汉抗疫一线,看着一批批支援的同行走上战场,她多想前往武汉和他们并肩作战,成为他们当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军医,没有在战场上经受过洗礼,军旅生涯终有缺憾。李琳时刻等待着上战场的那一刻。
戴着护目镜下医嘱是一大挑战
2月2日下午,李琳接到科室主任杜瑞琴的电话:暂时没有去武汉的命令,目前先调你去发热门诊增援,明天一大早前往发热门诊报到。
虽然不是武汉最前线,但也是医院的最前线。发热门诊是封闭式管理,统一住宿,不能回家,幸亏李琳提前把个人东西备好了,多年在部队的熏陶,让她学会了凡事提前准备。
“孩子,快去救人吧,做好防护,就没事儿!”李琳父母的话里,不仅是对女儿的叮嘱,更是期许。
2月3日,李琳挺进发热门诊,和其他医生一起冲在医院前前线。整个发热门诊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三个区域,人手很紧张,大家都是满负荷运转。白班早8点到晚6点,夜班晚6点到次日早上8点。因为在污染区,不能开空调,不能开窗通风,诊室好冷。李琳第一天穿着一条绒裤、一件棉马甲,跟了一天白班,冻得浑身冰凉。“下次上班得多穿点儿,把暖宝宝也得贴上。”下班回到宿舍,李琳把穿脱防护服的视频仔细研究了好几遍,防护好不仅是保护自己,也是保护战友,保护患者。
因为诊室冷,护目镜内外温差大,李琳一进诊室不久护目镜就开始起雾,眼前模糊不清,下医嘱是个很大的挑战。她总结经验:越急越深呼吸雾越大,只有平静呼吸,慢慢等雾气消散。因为一个班次的时间很长,如果班次中间去厕所,就需要重新穿戴一套新的装备,防护物资十分紧缺,为了节省物资,一进病区,李琳不敢多吃东西不敢多喝水。口罩和护目镜佩戴需要很好的密闭性,而且戴好进入污染区就无法再调整,时间一长,面部受压部位非常疼,只能坚持再坚持。下了班照镜子,脸上都是压痕。
累到极点就靠在椅背上调整几分钟
“放心吧,我吃得消。”临走前,李琳向老公保证。他知道,老婆精湛的业务在科里就像个“女汉子”。可是,她经常值夜班,回家又被两个孩子缠着,长期睡眠不足,心里多少会有些担忧。
自从李琳冲进发热门诊那一天起,老公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这一次我做你最坚强的后盾,老婆,加油!”
在发热门诊战“疫”,防护服里闷热潮湿,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起来,汗水流到李琳的眼睛里,酸痛难耐,她只能拼命地眨眼睛,用眼泪把汗水冲出。在隔离区,李琳每次看到那些因病情抑郁的患者,都忍不住多停留一会,和这些亲人无法陪伴的患者聊聊病情,安慰他们不要担心。都知道长时间待在隔离区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但李琳说:“疫情当头,我不能当看客。医生现在是一线最需要的,是杜绝交叉感染的关键力量,这个时候就应该在最需要的地方。”
就这样,在发热门诊,李琳穿着厚重的防护服,10个小时才能轮换休息,上厕所不方便,加之照看的病人多,她不敢喝水,口干舌燥、嗓音沙哑,还尽量忍着不上厕所。虽然累,但无路可退,上夜班累到极点就靠在椅背上、躺在台子上调整几分钟,然后继续工作。
有丈夫带孩子,我可以放心在前方救人
夫妻俩都是医生,工作黑白颠倒,结婚9年,总是聚少离多。记得在婚礼上,俩人承诺:会做彼此最坚强的后盾。
自从李琳去了发热门诊,当初这句承诺得到了验证。
一对5岁的双胞胎儿子只有老公一个人照顾,去发热门诊临走前,李琳怕一时见不到孩子,就在家里客厅安了一个监控摄像头,绑定在自己的手机软件里,下班回到宿舍,李琳与两个孩子视频,孩子不停地喊:“妈妈,给你送点零食过去!”听到孩子这番话,李琳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因为李琳在家时喜欢偷吃孩子的零食,孩子很久没见妈妈偷吃零食了,有点不适应了,就一直跟爸爸喊着要给妈妈去送零食。透过手机屏幕,李琳对孩子说:“妈妈不吃零食了,你们在家里好好呆着,不要出门,听爸爸的话,等妈妈把病毒都消灭了就带你们出去玩!”两个孩子直点头。
一下班,李琳都会通过电话、微信询问孩子的情况,可每次得到的答复总是“孩子很乖,别担心!”“家里一切都好!”。
只要有空,孩子爸也会给李琳发微信送去一份关怀与鼓励,尽管知道她工作忙迟迟才会回复,但心里总会踏实一些。
2月17日,李琳的老公去医院上班了,无法照顾两个孩子,只好由姥爷照顾。
两个5岁的儿子,是李琳的心头肉,也是她最牵挂、最担心的,因为两个小家伙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年迈的姥爷根本看不住。可是因为每天会接触发热患者,李琳下班后住在医院安排的CT核磁楼六层临时宿舍。
李琳的家就住在院里,从她家的窗户就可以看到CT楼住的宿舍,她记得有一次和孩子视频,孩子问她在哪里,老公就把孩子带到窗户前,看着李琳对孩子说,妈妈就在那个楼里,但她现在不能回来,你们也不能去找她,等外面没有病毒了她就回来了。
还有一次早上,李琳下夜班走在院里,她突然想着自己走的那个位置孩子应该能看到,于是就拿出手机给孩子姥爷打通了电话,姥爷带着孩子站到窗户边,李琳能远远的看到窗户边的影子,姥爷对孩子说:“看,站在白色亭子下面穿绿色衣服的是妈妈。”此刻,李琳拼命往楼上的方向挥手。
“老婆,你放心在前方战斗,我在后方支持你!”李琳的老公总是发微信给她加油打气。
这一头,战“疫”时间紧迫;另一头,在家带孩子忙碌不堪。夫妻二人只能抽空匆匆发几条微信,等到一方终于有空回复,另一方却又“消失”了。
圆了我的战“疫”梦
2月8日,元宵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李琳这一天是夜班,夜班前,老公在家煮了汤圆送到宿舍楼下,为了防护要求,李琳让老公走开后再去把汤圆拿上来,她站在六楼窗前,和老公静静地相望了10秒钟,远远望着老公渐渐远去的身影,李琳用手机拍下了这一幕,此时的这份幸福显得弥足珍贵。
2月14日,情人节,大雪纷飞,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今天是很多情侣再浪漫不过的日子,韩剧里的飘雪总是爱情最美好的背景乐。
李琳在武汉读了五年大学,他知道,如果没有这场疫情,今天正是武汉东湖梅园赏花的最好时节,一簇一簇的梅花迎着暖暖的阳光吸引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今年,那里的花依旧开,只是没有人前去观赏。
对于李琳来说,今年的情人节,没有红玫瑰,没有团聚,有的只是对战位的坚守。上午,朱艳秋护士长给她送来了苹果和雪梨,叮嘱她多多补充维生素。晚上,老公给她送来了一盒巧克力。
情人节,寂静的夜,李琳望着窗户发呆时,眼前便又浮现起那个春日。那树,那草,那人,那话……那幅画面被时光雕刻成了亘古不变的永恒。那爱情的颜色,那被题为“生命”的誓言。
2月17日,根据医院统一安排,发热门诊开始轮岗,经过组织讨论,李琳在第一批隔离轮休的名单里。她觉得有些突然:“家里有事的先休吧,我可以下一批。”
李琳服从组织安排,先轮岗隔离,她相信隔离之后,还会有新的任务等着她。
一次战“疫”,光荣一生。“唐山大地震和九八抗洪,我父母冲在前线保护人民;如今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该是我担当的时候了,我在发热门诊保护人民!”从李琳的实际行动中,我们看到了使命的传承,看到了军医的担当。
拥有梦想的人生是幸福的,拥有战斗的经历是骄傲的。对于李琳来说,此次战斗在发热门诊疫情第一线,是光荣的,是自豪的,因为在她的从医生涯中,圆了一个军医的战斗梦。李琳带着这份光荣出发,伴着希望起航,不断走向成熟、成长、成就。
文/莫鹏(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
约稿编辑/李洁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