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六部《终结者》电影《黑暗命运》出现了,它声称要抛弃那些狗尾续貂,直接与系列前两部看齐,而此时距离《终结者》的开篇已经过去整整35年。
毫无疑问,《终结者》系列电影已成为影史奇观。它寿命极长,却自“卡神”退出后就饱受质疑。它曾无比经典,角色形象三十年不曾褪色。它以冷血机器做主角,施瓦辛格堪称铁打的标配。更特别的是,它一次次继续,又一次次被推翻,继而一次次重启,却始终无法达到前两部的高度。于是,对我而言,既怕看到《终结者》系列的续作,又怕看到它再也没有续作,左右为难。
屡拍屡败却又屡败屡拍的原因,说来非常简单,因为这一超级IP曾经打下了惊人的粉丝基础,其衍生产品与衍生文化遍及全球。
助力卡神上位的奇思妙想
当年的《终结者》是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童年阴影的一次投射。古巴导弹危机、美苏冷战、核战争威胁、未来科技的恐怖应用,种种现实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绝望景象,导引出电影中黯淡无光、机器当道的末日图景。导演梦境里的机器人,最终奔跑在全世界的大银幕上,让无数人心有余悸。于是,我们都知道审判日会于1997年到来,智能系统天网与人类为敌,发射核武,引爆核战,世界陷入万劫不复。幸存者们被机器追杀,却也终于在领袖约翰·康纳周围团结起来,与天网斗争并逐渐占据上风。不料天网还有一招,利用时空穿越的方式派机器杀手——“终结者”回到过去,企图在领袖成长之前终结他,从而赢得胜利。
卡梅隆七八岁时,正值古巴导弹危机,咖啡桌上一个布满灰尘的小册子引发了他的想象。他幻想其中的内容,继而开始怀疑自己所拥有的舒适生活也许只是假象,后面掩藏了一些黑暗恐怖的事实。
这也成就了日后《终结者》电影最为经典的展现方式,与常规科幻片不同,《终结者》将恐怖的未来世界揭开盖子,却并不完全展示。管中窥豹的展现方式能带给观众更强烈的冲击力。只需从终结者身上,便可看出现实世界的虚无与脆弱,洞口冷风使未来的寒冷更加惊悚可怖与真实可信。你开始意识到,红色眼睛后面,未来世界正凝视着你。
于是,人与机器全面开战的故事被简化成一个猎物目标、一个(或多个)保护者、一个终结者的“追杀-保护”剧情模式。看似简练却不简单,人类的命运浓缩在追杀与保护的电光火石之间,而未来世界的波谲云诡全部隐藏在机器杀手冷酷无情的杀心之后。
经典的铸造还需要点石成金的一笔,终结者披上人皮。人皮并没使机器产生人性,反而使其更加惊悚。一方面,由于无法预知人面背后是血肉还是金属,终结者的威胁性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一旦受伤露出金属骨骼,终结者的造型会更加狞厉可怖。人皮与金属之间的强烈对比,形成难以抹去的视觉冲击,同时也暗合人机对立、今明迥异的影片主题。施瓦辛格板硬的五官与冷峻的造型给予这一创意充分的可信度,戴上墨镜遮住眼神的他,简直就是终结者的完美人型。
上世纪80年代,这部低成本B级片在推出之前并不被人看好。可谁能想到,影片最终大获成功,卡梅隆也因此迈出名导之路的第一步,一战成名,最终封神。
争夺正统权的续作之战
卡梅隆既是《终结者》之父,也是影片质量的保证,他一手打造的续集《终结者:审判日》更是成为资深影迷逐帧分析鉴赏的教科书级作品。
或许由于卡神执导的两部《终结者》太过特别,导致他离开后,续作的开发长期不顺。第三部《机器的崛起》(2003)意指审判日并非被阻止只是被推迟,机器终究崛起,推翻了第二部的剧情;第四部《救世军》(2009)继续延展,展示了人类与天网全面开战的未来故事;第五部《创世纪》(2015)表露出主创想要重启的决心,创世纪的意图昭然若揭;而最新这部《黑暗命运》(2019)再一次推翻前作,号称自己才是正统的第三部《终结者》。
如何证明自己是一部合格且正统的《终结者》续集?请卡梅隆出山抑或请施瓦辛格出演就可以吗?那些失败的前例早就说明了问题。
《终结者3》讲述约翰·康纳在丧母之后,如何阻止已被推迟的审判日却终于徒劳。影片无卡梅隆参与,但以天价片酬拉来施瓦辛格加入,口碑尚可,却并不被粉丝所接受。《终结者4》全面展示未来战场,各种战斗机器让人叹为观止,口碑却不尽如人意,导致推出新三部曲的计划付诸东流,这也是《终结者》作品中唯一没有“州长”出演的一部,片中只出现了CGI制作的施瓦辛格(T-800)。卡梅隆有份参与,提出“原创性建议”,并推荐了一位演员,即出演《阿凡达》的萨姆·沃辛顿。
从《终结者4》算起,每次续作诞生都同时宣告了一个新三部曲的开始,但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先例。重起炉灶的《终结者5》不再执著于未来战场,而是向经典模式靠拢,拉来施瓦辛格加盟,复刻经典场景,卡梅隆甚至还拍视频力挺,似乎意指这是接续前两部的真正续集。这手情怀牌挽救了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市场的票房,却没有挽救影片的北美成绩以及糟糕口碑。
《终结者》电影续作成为了自证与证伪的游戏,每一部都在极力证明自己,却终究徒劳。此次《终结者:黑暗命运》尽管让施瓦辛格、琳达·汉密尔顿(原版莎拉·康纳的扮演者)全部回归,卡梅隆破天荒地当起了制片,导演提姆·米勒挟《死侍》成功的余勇,但影片的质量仍旧平平。
恐惧是《终结者》成功的试金石
《黑暗命运》的剧情采用了最为保险的方式,即复制前三部“追杀-保护”的经典套路,两处重要设定则沿袭第四部与第五部:一是半人半机器的强化人出现;二是终结者T-800能够变老,因为人的组织细胞会老化。
这部新作在连接《终结者2》的故事线索方面,确实走得更远。影片开头即谈当年事,年轻的莎拉·康纳眼看儿子被又一个终结者所杀害。这显然推翻了所有续作的设定,以大胆的情节转折宣告其他续作都是伪作。
更大胆的是,影片明确表示,天网已成历史,承认了《终结者2》的既成事实。但改写未来并不能改写宿命,该来的一定会来,只是以新的方式。军团(legion)取代天网(skynet)成为新的敌人,几十亿人不是死于核战,而是死于食物短缺。军团派来的终结者REV-9,很像T-1000,但可以一分为二,以人形和骨架形态同时发起攻击。
这次的保护者力量进一步壮大,半人半机器的格蕾丝、莎拉·康纳以及改邪归正的T-800合力保护未来女领袖丹妮。这本是一个绝对稳妥的剧情,但却并不能让人全情投入。
影片节奏时松时紧、特效不俗却缺少杀机,这与卡梅隆打造的那些艺术性与冷酷性兼具的动作场面相差甚远。演员选角也是一大败笔,未来女领袖丹妮明显缺乏领袖气质,更像是邻家女孩。REV-9的扮演者同样欠缺说服力,塑造终结者不靠技能招式与动作场面,而靠演员形象和演技,《终结者2》的T-1000嘴唇平薄、眼光犀利如鹰,演员形象与角色完美贴合,更不用说人机合一的施瓦辛格了。
自创立之时起,《终结者》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恐惧,恐惧于未来世界和金属寒光,更恐惧于人机难辨和百折不死。恐惧成为影片的张力之源,也带动着观众彻底投入、完全共情,在分秒必争的紧迫之间带出对科技入侵生活的忧虑。可曾经浓郁的恐惧在续作中都变淡了,终于使电影变了味道,如果不能产生时不我待的刺激,再猛烈的爆炸场面也是徒劳。
由此可见,难以摆脱黑暗命运的正是《终结者》续作本身,如果抛弃“追杀-保护”的经典模式,粉丝很难买账;如果不断复制固有套路,剧情又早已一清二楚,何谈悬念与创新。卡梅隆前作的高标摆在那里,照搬经典的结果不言自明。不知道《终结者》续作们何时能踏出坚实有力的关键一步,彻底摆脱黑暗的命运……
文/张伟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