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
罗俊,湖北仙桃人。引力物理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广东省科协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作为岭南最高学府,中山大学将迎来怎样的发展新机遇与新使命?
日前,南都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他认为,世界一流湾区必须有一流的高等教育。中大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学。在国家层面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中大双一流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最近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大从2015年的11个上榜学科,经过连续几年的增长,到今年已有28个进入榜单。QS排名大幅进步,今年有两个学科进入前50;去年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2015年至今,中大共引进人才4000多人,90%具有海外经历。“中大正加快走到国内高校第一方阵、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中去”。
湾区高等教育
中大珠海、深圳校区
正逐步扩大港澳学生招生人数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高等教育将扮演和发挥怎样的角色与作用?
罗俊:要建设世界一流湾区,经济、科技的发展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必须有一流的高等教育支撑。中大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学,如果水平不高,就很难助力湾区的发展。
大湾区的高校应从两层含义上进行支撑。第一是人才输出,过去都是“孔雀东南飞”,如今各省市都在想办法留住自身人才。下一步大湾区的发展首先要考虑人才从哪里来,大湾区高校的第一责任就是要输出更多高水平、德才兼备的人才。
第二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高校有较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积累,结合国家目标需求导向,可产生很多科技成果,应积极做好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就大湾区的高校而言,原则上每一所大学都需要如此,高水平的大学更应如此。
南都:2016年中大率先倡议并与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共同发起成立粤港澳高校联盟。目前这一联盟主要已开展了哪些工作?
罗俊:当前,成立湾区高校联盟,各个大学就能够对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商讨研究,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与合作。目前针对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我们也在高校联盟之下成立了很多相应的专业联盟,例如中大已经有了粤港澳超算联盟、粤港澳空间科学与技术联盟、粤港澳海洋科技创新联盟、图书馆专业联盟、旅游专业联盟等等,都与大湾区的发展需要紧密相关。例如中大的超算平台,已经为香港的大学提供超算服务。
同时,我们在珠海、深圳两个校区逐步扩大港澳学生招生人数。今后也可以设置更多的专业供他们选择,未来让他们在湾区城市就业。
“双一流”建设
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
28个学科进入QS排名榜单
南都:2018年,中大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目前取得哪些主要成绩?
罗俊: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尤其是推进“双一流”建设,政府提供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资源。广东省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力度可能更大,去年出台《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目前已经开始产生效果。
在我看来,中大取得一些进步是正常的,包括去年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都在于学校原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地方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以及中大的师生员工拼搏出来的。中大这几年的发展属于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们要看到,目前中大与兄弟高校的差距还非常明显,例如我们排名在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数很少,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中大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大建设”(建设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发展理念,支撑学校的发展。其中,我们在人才培养、立德树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专业的调整与整合,这是大学的主要工作,也是我们的根本责任和立校之本。
另外,我们也在反复强调树立正确价值观,对于各学院而言,应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每个学院如果能针对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这个学科就有了“安身立命”的立足之地。在这种导向之下,现在的学科建设已经出现一个新的局面,我们不去强调论文数量的时候,论文数量反而比原来更多、质量也更好。近几年,中大的科研论文水平越来越高,不是因强调论文多么重要,而是在强调视野多么重要,如何呼应国家需求。在最近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大从2015年的11个上榜学科,经过连续几年的增长,到今年已有28个进入榜单。
目前,我们的基建规划项目比较多。深圳校区建成面积将有130万平方米,珠海校区会建120万平方米,广州校区新建面积也接近100万平方米,在3-5年内会陆续建成。同时在未来2-3年内,我们会陆续将6人间学生宿舍全部升级为4人间,并设置一批小班课室,逐步开始小班教学。
人才培养
未来深圳珠海校区将各有万名研究生
南都:我们留意到,2018年中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超过本科生。能否请您介绍下这一变化的背景?
罗俊:过高的生师比对培养学生是不利的。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减少本科生数量,另一条是增加教师数量。中大减少本科生数量不符合广东省高等教育提高毛入学率的发展战略,所以我们选择了扩大教师队伍规模。降低生师比,提高生均资源,是中大内涵发展瓶颈问题,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最大的资源,多一些老师对培养学生大有好处。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是一个自然过程,学校把老师招进来,必须能够留住他们,这就需要提供科研条件和教学空间,有一批研究生来支撑他们开展科研工作,这些新引进的老师是需要带研究生的。那么,引进师资的同时就要给他们提供研究生资源,不然他们也待不下去。教育部对中大的发展现状非常理解,在扩大研究生规模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当前,中国发展越来越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很重要,但加强自身基础,培养好自己的年轻人,我认为这才是关键,是更重要的。
南都:在人才培养的结构方面,中大下一步有哪些计划?您怎么看待当前的研究生规模问题?
罗俊:目前,中大共有近52000名学生,其中约3.2万名本科生,两万名研究生。希望今后这两万名研究生的规模能变成4万名。除了广州校区有两万名研究生,希望未来若干年内,能容纳两万名学生的珠海校区有本科生、研究生各1万名,深圳校区也将有本科生、研究生各1万名。当然,这需要教育部继续给予支持才能实现。
在国家级研究平台方面,现在全国253所学术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76所,上海32所,广州仅有11所。广东经济发展如此快速,对于高科技的需求十分强烈,因此希望国家能够考虑在广东深化布局,一是增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二是改变评价体系,突出国家目标和任务导向,解决国家急需的问题。
人才引进
2015年至今引进4000多人
南都:中大在2018年“双一流”建设进展报告中提到,人才队伍缺帅才,院士数量较少,诸多学科方向急缺学科带头人。在引进人才方面,中大下一步如何突破?
罗俊:中大从2015年开始加强人才引进,截至上个月已引进4000多人,100%具有博士以上学历。这样一支庞大的人才队伍,在4年里聚集广东,以中大为平台开展学习研究。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更重视引进年轻人才,让他们能够在中大长期持续耕耘。引进的4000多人中大部分是年轻学者,包括博士后和专职研究员。如果能给人才打造成长的平台和环境,自然会吸引他们前来,并愿意留下,这就是“大平台”建设的初衷和使命。
在我看来,中大取得一些进步是正常的,包括去年19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都在于学校原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地方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以及中大的师生员工拼搏出来的。中大这几年的发展属于天时地利人和。但我们要看到,目前中大与兄弟高校的差距还非常明显,例如我们排名在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数很少,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文/南方都市报记者 裘萍 贺蓓 莫郅骅
摄影/南方都市报记者 黎湛均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