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的抗战,催生了具有独特历史烙印的抗战文学。《四世同堂》就是其中一部经典的作品。这篇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北平沦陷区为背景,以小羊圈胡同里的十几户普通市民为对象,描写了普通人的屈辱、苦难、挣扎与反抗。如今,北平已成北京,胡同依旧,风景不同。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到“北京最美街巷”之一的文华胡同去看看。
胡同新貌 最美北京街巷盛装迎胜利日
在“北京最美街巷”之一的文华胡同,漫步在这儿,能感受到老北京胡同特有的古韵和诗意。在过去,这条文华胡同路面坑坑洼洼,还有私搭乱建的问题,而现在,整条胡同焕然一新,路面已经重新铺设,私搭乱建的问题也已经解决了。这条胡同的居民还栽种绿植,养花养鸟,打造“一门一特色”的立体花园。在屋檐下面,是朱红色的窗框和绿色的窗棂,保留了胡同的历史风貌,展现了“一街一韵”的特色。
这条胡同还美在哪儿?在于它所承载的红色基因。胡同里有许多寻访红色足迹的线路图,指向了北京李大钊故居。文华胡同24号,正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故居。
从1920年到1924年初,李大钊先生就居住在这个院子里,在西厢房,复原了李大钊过去的书房,进来以后,旁边区域就是李大钊先生和青年学生、早期革命者们谈话的地方。在这里,李大钊积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创建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为党的发展和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0年3月,李大钊故居启动了展陈提升工作,在小院南侧,开设了“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专题展,平日里有不少市民、游客前来参观。住在胡同里的居民们也一直传承着革命先驱者的精神。
文华胡同居民 徐欣:住在这个胡同里的老人们是这条胡同改造的见证者、记录者、参与者,也是守护者,更是讲解者。
文华胡同居民 米攸: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有时候感觉我们跟历史实际上贴得很近。比如像早上出来散步,走在这条路上就常常想,有多少革命先烈,他们是从这条路上走过。
在北京,像文华胡同这样“焕新”的胡同还有很多。烂缦胡同里,缤纷花朵和艺术墙绘组成了彩色街巷,引来游客争相拍照;雨儿胡同青砖灰瓦,绿意葱葱,分布着许多新老共生的“共生院”;大吉巷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创新融合商业,激发了老街新的活力。
胡同的新貌,连接着北京的过去与未来,也展现了北京在历史变革和时代发展下的不断更新。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