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乐器协会、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六届“敦煌杯”中国二胡演奏比赛在北京金帆音乐厅和西城少年宫举行。这场持续7天的音乐盛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省市及海外的2000余名选手报名,经过线上初赛筛选,近1300名选手齐聚京城,以弓弦对话古今,用旋律传递国乐精神。
国乐传承彰显初心
作为“敦煌杯”系列民族器乐比赛的第16年、二胡单项的第6届赛事,本届比赛延续了“传承国乐、培育人才”的初心。自2010年创办以来,“敦煌杯”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年龄段、全水平层的专业赛事,细致划分为职业青年组、职业少年组、非职业儿童组等20个组别,形成“普及与提高并行”的独特模式。本届比赛由宋飞、邓建栋、王建民等80余位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乐团等顶尖院校和院团的演奏家、作曲家组成评委会,确保赛事的专业性与公正性。值得关注的是,本届比赛首次将职业白金组的备赛曲目增至8首,演奏时长延长至半小时,成为国内民乐赛事中难度系数最高的组别。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黄紫沐凭借精湛技艺摘得该组桂冠,并获得3万元奖金。这一突破不仅检验了选手的综合实力,更推动了二胡演奏技术与艺术表达的双重革新。
在开幕式致辞中,中国乐器协会副理事长陈晋武提及,赛事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创新担当与音乐家支持”的协同。他提出“让乐器成为家庭标配,音乐成为生活刚需”的目标,期待通过“敦煌杯”等活动扩大音乐人口,推动中国从“乐器制造大国”向“强国”迈进。
多元活动打造盛宴
除比赛外,其间,三场主题音乐会与“2025中国胡琴艺术发展峰会”构成了立体化的艺术生态。8月15日的“华风遗韵——刘天华作品专场音乐会”拉开序幕,来自江阴的师生团队以《良宵》致敬经典,田再励、孙凰等名家演绎的《光明行》《空山鸟语》等曲目,让观众沉浸于二胡艺术的醇厚底蕴中。8月18日的开幕式音乐会“承韵”更是汇聚邓建栋、胡志平、周维等10余位演奏家,一曲《我爱你中国》的大合奏通过华夏璇音视频号直播,吸引数万人在线观看,将家国情怀融入弦歌之中。8月19日的“满庭芳——二胡新作品音乐会”成为创新焦点。黄晓晴、章海玥等三代演奏家同台演绎《青春》《丝路拾光》等新作,既有对西北大地的苍凉描绘,也有对江南水乡的诗意表达。胡琴重奏《弦舞》与《世界赠予我的》则展现了弓弦艺术的协作魅力,拓宽了二胡的表现维度。
峰会期间,大赛评委会副主席、作曲家王建民等围绕《第六二胡狂想曲》举办专题讲座,深入探讨创作理念与演奏技巧。这种“以作品推动艺术发展”的模式,不仅通过比赛形式促进了当代民乐经典佳作的深度演绎,更形成了“创作、演奏、教学”的良性循环。同时,王建民认为,赛事“全年龄段覆盖”的模式形成了“职业选手树立标杆、非职业群体奠定基础”的良性互动。他观察到各组别选手的水平差距显著缩小,认为这不仅反映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更印证了“敦煌杯”作为行业风向标的推动作用。
以赛促学推进交流
经过激烈角逐,非职业组的王瑾妍(儿童C组)、周斌(成年组)等12位选手,职业组的张敬然(职业A组)、黄紫沐(职业白金组)等分获各组金奖头名,获得“敦煌匠心”系列精品二胡奖品。作为浙江音乐学院青年教师,职业白金组冠军黄紫沐分享道,在备赛中她采用了兼顾技术风格、可听性等方面的选曲策略,而与学生共同参赛,则是践行“以赛促学”理念。备赛过程中对《第六二胡狂想曲》的二度创作,以及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让她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谛。
评委会副主席、二胡演奏家邓建栋在闭幕式上点评道:本届选手水平超越历届,无论是职业组的技术突破,还是非职业组的情感表达,都展现出二胡艺术的未来希望。“越来越多选手开始‘讲述故事’,这种真挚的艺术表达难能可贵。”在他看来,本届比赛通过比赛、讲座、音乐会等多元形式,构建了“学、演、研”一体化的交流平台,“敦煌杯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文化的传承,令二胡艺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