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故事刚刚开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1 22:20

这个周末,北京最热闹的地方当属正在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9日,大会迎来首个观众日,展会现场人形机器人明星纷纷亮相,从格斗、踢球、跑步,到煮米线、做冰饮、摊煎饼,“全能选手”们的绝活让观众赞叹不已。

相较此前各家机器人集中“拼舞技”“秀动作”,今年大会上行业焦点更多已转向实用与实操,与大家的日常工作生活离得更近了。天轶2.0为展区通电并进行电力巡检,旁边的天工2.0完成流水线工业零部件分拣,灯泡质检区的机械臂则自动识别灯泡的好坏;近20台机器人、无人物流车协同合作,展现了从物料入库搬运到智能分拣的全流程作业;国内首个全状态仿生皮肤机器人“孔子”表情细腻逼真,精通多国语言,能无压力进行导览介绍和无限轮对话互动……科幻电影照进现实,不仅是技术进步使然,也意味着机器人正逐步走出实验室,迈向多元化的实际应用场景。

“机器人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拓展人类的可能性。”技术创新的价值,最终还是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当下,我国工业机器人正进化成为智能制造的核心引擎,服务机器人在仓储物流、商用服务、医疗康复等领域渗透率显著提升,特种机器人在深海探测、应急救援、矿山电力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它们为人类体验便利生活、展望产业前景打开了另一扇窗口;而对高性能产品的巨大消费需求,也倒逼机器人技术从“机械运动”迈向“类人生存”。从这个角度看,举办机器人大会、机器人运动会,建设机器人4S店等专业化服务机构,也都为机器人的训练、优化、迭代提供了有效场景,助力“真干活”“干真活”最终转化为更高质量的生产力。

机器人产业发展是一场认知与耐心的比拼。实现技术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进化,让产业从降低成本向创造价值升级,在注重功能的基础上突出人文关怀,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其与功能单一的清洁、送餐等专用智能设备不同,所要应付的场景更多、更复杂,这也需要更多实训空间。以北京为例,本市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发挥北京超大城市场景丰富优势,加大场景创新和供需对接力度,支持机器人在11个领域134个场景里首试首用,不同领域的机器人应用深度和广度都持续拓展。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交流中汇聚资源,机器人一定会更好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就是创造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次次大胆设想、耐心攻关中,更多“全能选手”将和我们共同奔赴美好未来。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来北京,见证一场机器人的“狂欢”
新华社 2025-08-11
北京盛会见证中国机器人产业之变
北京晚报 2025-08-11
中国机器人“真干活” 产业链条延伸“出海”在提速
证券日报 2025-08-11
机器人马拉松冠军能跑也能用|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0
​解码北京机器人产业全国领先密码|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0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冠军从“最能跑”向“最好用”进化|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0
夸父“人形机器人+”全场景亮相|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9
亦庄“机器人大世界2.0”启幕 北京机器人产业居全国前列|机器人发展看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