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春节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针对今年不断衍生出新的消费增长点,中消协建议,紧抓AI发展的契机,加速推进智能应用,建立智能化监管体系,得以有效疏导和资源调配,对异常波动实现及时追溯快速响应。
今年春节出游、消费、票房等多项数据再上新台阶。同时,春节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出现矛盾问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监测期间,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1,451,612条,占“消费维权”总信息量的7.68%。
中消协表示,在繁荣景象下,需关注价格虚高、服务缩水,供需失衡或引发信任危机等问题。春节假期消费维权舆情总体平稳。以年夜饭为代表的春节餐饮消费之外,旅游、出行、观影不断衍生出新的消费增长点,消费场景愈发多元,消费需求扩量提质为新消费业态盛行带来更多挑战。
其中,市场调节不足,定价偏向供给侧。如张家界“土家园”饭店联手出租车司机,两个菜要价844元等情况。此外,服务标准模糊,硬件缩水侵害隐性权益。如小城影院逐利暴露出诸多问题,过道加凳子、观众坐台阶等。还有新型“骗局”扰乱消费市场。如春节期间,电商领域信任危机凸显,虚假发货、优惠政策隐蔽条款、骗取补贴等乱象让不少消费者“闹心”。
对此,中消协建议,紧抓AI发展的契机,加速推进智能应用,建立智能化监管体系。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应着力构建“未诉先办”“防患未然”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监管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如对餐饮、景区等进行动态价格监测,对异常波动实现及时追溯快速响应;同公安、交通等部门实现智能联动、数据共通,及早发现游客高峰、景区拥堵、运力缺乏等征兆,进行有效疏导和资源调配。
各地消协组织一方面要认真对待消费者投诉,大力推广应用“消协315”平台,拓展基层消费维权服务网络,建立推广消费纠纷快速处置通道;另一方面可在景区、商圈等客流密集场所派驻流动巡查员,现场解决纠纷。最终缩短维权时间,实现投诉便利化、信息透明化、处置快速化。
监管层面,各地相关部门发布消费提示时,还可通过自媒体政务平台发布“消费风险地图”,实时更新景区人流、餐饮投诉热点区域等信息,引导消费者避坑,同时起到警示作用。行业层面,相关行业组织应持续推动行业自律升级,敦促各行业企业明示节假日服务降级风险、价格涨幅上限等;通过短视频、小课堂等方式,对一些隐性条款、消费套路进行公开,实现行业自我净化。商家等经营主体则应坚守诚信经营底线,切实做好价格公示,确保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知情,减少矛盾纠纷。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张鑫
编辑/周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