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了两例生吞鱼胆中毒患者的生命。两位患者都是因轻信民间“偏方”、生吞鱼胆中毒导致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据介绍,近日家住湖北咸宁的吴女士在用草鱼制作腊鱼期间,就着白酒生吞了一颗鱼胆,不久便出现呕吐、腹泻,伴胃部烧灼感,以及头痛、头晕等症状。紧急送往当地医院治疗期间,她的病情直转急下,被连夜转诊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紧急救治。
该院首义院区急诊科负责人李文查房后发现,吴女士的谷丙转氨酶指标超过正常值80倍,肌酐指标也严重超标,呈典型的急性肾衰竭、肝衰竭,还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病情危急,体内毒素若不及时清除,生命岌岌可危。
李文带领急诊团队立即商讨治疗方案,为吴女士实施个性化急危重患者救治措施。他们为吴女士在急诊监护室建立中心静脉导管,开展治疗的同时给予抗感染、利尿、脏器保护等对症支持治疗。3天后,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并于2月3日康复出院。
而除夕当天,急诊科还收治了一例来自武汉新洲的鱼胆中毒患者。年近七旬的谢某听信鱼胆治病的偏方,饮水生吞了鱼胆。随后呕吐腹泻1天,在当地医院予以多次洗胃等治疗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善,于是紧急转诊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该院急诊科李涛、王蕊医师判断谢某属于典型的鱼胆中毒、急性肝衰竭,高效施救后,谢某成功脱险于2月4日康复出院。
李文介绍,鱼胆即鱼的胆囊,主要用于容纳鱼类肝胰脏分泌的胆汁,起消化作用。鱼胆汁的主要成分包括胆盐、组胺、胆酸、鹅牛磺胆酸和鹅牛磺去氧胆酸等多种毒素,成分非常复杂。此外,鱼胆中还含有水溶性鲤醇硫酸钠、氢氰酸和组织胺等毒性成分。氢氰酸和组织胺等氰化物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影响细胞呼吸链,导致细胞呼吸停止。鱼胆中还含有一种具有极强毒性的蛋白质分解产物胆汁毒素,这种毒素不易被乙醇和热破坏,进入胃肠道后会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因此,专家提醒,很多“偏方”并没有科学依据。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理性对待民间的偏方和习俗。如不慎误服导致中毒症状后,应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以免延误病情。(通讯员 宁亚飞 何兴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