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有着文房四宝之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象征。“端砚”是文房四宝中的上品,因其特殊的材质,自唐朝问世以来,深受文人墨客的赏识。端砚,在宋代已经被列为“贡品”,它是促进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交流和发展的重要工具。
端砚,名列中国四大名砚,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走进端砚博物馆,九龙砚、《天道》砚、中华宝鼎砚等多个作品正在展出。在唐代,诗人李贺曾用“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道出了制砚艺人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端砚石开采的艰辛。端砚研墨,下墨如风、发墨如油、储墨不涸、冰寒不凝、研墨不滞,是文人们最知心的伴侣。
广东省端砚协会会长王建华:端砚的砚石特别的好,它的硬度很适合进行雕刻。墨条在磨墨的时候,可以把砚石的一些成分融在了墨汁里,显得柔润发亮,层次分明。到了宋代的时候,已经有了宫廷砚,据说当朝的皇帝下令在端州定制9000方端砚,3000方是宫廷砚使用,3000方用于赏赐大臣,3000方是留下来今后再用,所以在那个时期端砚已经成为进贡很重要的东西了。
端砚的制作一般需要经过采石、维料、设计、雕刻、打磨、配盒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制砚艺人要根据砚石的质量及石品花纹来设计,决定砚堂的尺寸和形状。在砚堂周围构思设计图案纹饰,同时兼顾砚堂周围的石材情况,如凹凸状态、石皮、石瑕等各项因素,进行整体构思设计。一般来说,名贵的石品花纹需要留在砚堂,大小适中,位置明显,以保证端砚的实用功能。
端砚雕刻大师梁鉴棠:线雕、浅雕、钩浮雕、立体雕,立体雕和浮雕是最高级的艺术技法,因为需要8年至10年的刀工才能掌握。现在端砚不单单是讲究实用,还需要讲究艺术性、收藏性,有一些专门雕刻牡丹,有的做龙、做凤,有的专门做动物、人物,所以端砚发展到现在百花齐放。
端砚博物馆位于中国端砚文化村内,是一个集端砚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馆内现展出古今端砚、摆件展品近400方,以及拓片书法、国画和文房用具等展品一批,是目前国内以端砚为主题最大的博物馆。
端砚博物馆馆长连剑宇:近年来,我们不断丰富馆藏藏品,提升馆藏质量。端砚雕刻融入了大量现实题材,如2008年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世博会等元素。端砚成为肇庆的文化名片,并被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推广端砚文化。
安徽歙砚:以刀为笔 刻石成画
歙砚,全程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广东端砚、甘肃洮河砚、黄河澄泥砚齐名。歙砚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以其坚实细腻的材质,巧夺天工的雕刻工艺闻名于世。
歙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开元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为歙砚的材质坚实细腻,研磨出来的墨汁滑润,所以深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在黄山市屯溪区博物馆里,一块用来制作歙砚的石板,被誉为镇馆之宝。
黄山市屯溪博物馆讲解员姜曼:咱们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是一块宋代的歙石砚板,它是用来做砚台的一个原材料。这块砚板,它两面非常平整,体积特别大,有500多公斤,这块砚板,我们能看到的这一面,它上面全部嵌以金星、银星,很像天上的云霞,所以我们也称它为“金晕”。
歙砚石材的矿物成分以绢云母、石英、黄铁矿、褐铁矿等为主,由于这种石材矿物粒度细,微粒石英分布均匀,所以有“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
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寒:手感摸上去它很润、很细腻,但是如果放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去看,实际上它这种结构是呈菱形的,它是具有一定的锋利性的,所以墨在上面磨的话,它会很容易发墨。
砚台对中国的文人而言不仅仅是实用,还讲究造型和韵味。制作歙砚的石材具有多种天然纹理,分为金星、金晕、眉纹、鱼子五大类100多个品种,这给歙砚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能工巧匠的手中,歙砚不仅是一方砚台,更是一种艺术品。
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寒:歙砚雕刻注重线条,它的线条感非常强,它用不同的刀,圆刀跟平刀相互的穿插运用,把它整个画面活起来。东西做出来以后,就可以看到文人的那种气质,气息比较重、比较浓,这是歙砚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歙砚的制作工序繁杂,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等多道工序构成。除了石材本身特质外,创意、工艺是制造一方好砚最重要的。雕刻者必须因材施艺,据不同的石质、形态、纹理精心构思,巧妙布局,才能将天然的纹理色彩打造出优美的意境。
歙砚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寒:现在雕刻倾向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大部分使用自然的这种“随形”的造型,巧妙设计,体现每一方作品都不相同。
以刀为笔,刻石成画,一雕一琢,将自然和技艺完美地结合,在一方砚中,浓缩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千年时光流转中,代代传承,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编辑/朱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