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北京两会正在进行中。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老老人”的服务供给问题无疑是近期社会关心的热点,也是代表委员们口中热议的话题。在本次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民政局局长佟立志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就北京如何服务好“老老人”、做好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工作等民生关切进行了详细回应。她表示,“老老人”是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将瞄准老人刚需,从三方面持续扩大居家照护服务供给,包括开展老年人服务需求调查、精准布局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强化居家养老服务保障。
谈“老老人”现状
超九成 “老老人”选居家养老
北青报:目前,北京的“老老人”大概有多大体量?其服务需求有何特点?
佟立志:目前全市共有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64.8万,其中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17.24万人,占比26.6%;高龄自理老年人47.56万人,占比73.4%。同时,还有80岁以下失能失智老年人16.7万。“老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床前照护、就医、就餐、精神慰藉等方面,但本市以居家照护服务为主业的市场主体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居家养老的“老老人”只能依靠家庭成员进行日常照料,是普通家庭面临的痛点,“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难题亟需破解。“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是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老人”保障好了,养老工作就兜住底了。
北青报:北京如何满足这部分人群的养老需求?
佟立志:据调查统计,在上述81.5万“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中,自主选择居家养老的“老老人”占比达94%,说明居家养老更符合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这也是我们开展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方向。
自2022年以来,市民政局开展了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多举措扩大“老老人”居家照护服务供给。我们梳理老人数量、分布及服务需求,依托市场主体从供给侧设计形成一整套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清单,涵盖失能照护、康复护理、助餐助浴、医养结合等7大类158项专业化养老服务。同时,引导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社区养老驿站以及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根据“老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失能程度,推出24小时普惠居家照护服务套餐,让“老老人”买得到、买得起、用得好居家养老服务等等。
北青报:2025年将有哪些新的政策考量?
佟立志:今年,我们计划瞄准“老老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刚性需求,进一步织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从三个方面持续扩大居家照护服务供给。
首先,将全面开展“老老人”需求调查,动态更新他们的分布状况和服务需求。依托北京养老服务“一网一端一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实现对“老老人”精准画像和服务跟踪分析,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服务保障。
其次,健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网络。统筹考虑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老老人”分布等因素,精准布局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再新建50个。
第三,居家养老服务保障能力也将继续强化。比如,今年将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加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供给,今年要再新建2000张,同时规范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居家上门服务标准。
谈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
突出普惠性质
北青报:2024年,北京建设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如何吸引老年人前去享受服务,并增强老年用户的黏性?
佟立志:首先,服务被需要,老人才可能来。我们还是强调“需求导向”的服务供给模式。聚焦老年人尤其是“老老人”需求,由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养老助餐、医养结合、老年学堂等为老服务,吸引老年人参与体验。
其次,服务品质好,老人才愿意来。为此,我们不断丰富专业服务商库,积极招募有实力、专业性强的各类专业服务商入库,由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结合自身实际需求选择合作方,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品质有保障的养老服务。
第三,价格更亲民,老人才能经常来。我们突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普惠性质。一方面,通过政府提供设施等方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可持续运营能力。另一方面,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康复护理、助浴陪诊、家政维修等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商,并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联动。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合作、多方共赢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买得起、用得上的普惠养老服务。
北青报:今年北京将再建设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如何选址布局?
佟立志:在布局上将继续坚持重点辐射、就近融合的建设原则,立足构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统筹考虑街道(乡镇)辖区面积、老年人口数量及分布、服务辐射范围等因素科学选址、均衡布局,结合老年人分布热力图,优先选择老年人口密集、高龄和失能失智老年人占比较高区域布局建设。为了方便老人就医,鼓励与医疗机构毗邻设置或建立就诊绿色通道,努力实现老年人养老不离家、不离街、不离亲。
北青报:建成后可持续运营是关键,如何助力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长期良性发展?
佟立志:主要有三个关键词。一是“有为政府”,我们将围绕政策供给、产业布局、设施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加强政策保障与支持,帮助市场主体从重资产运营中解脱出来。同时聚焦安全监管和效能评估,建立健全准入退出机制。
二是“有效市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要本着“按需设置、动静分区、统筹使用”思路,科学设置不同功能分区,通过市场化方式整合辐射范围内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以集成建设和集约化、规模化、连锁化运营保障可持续发展。
三是“多元参与”。服务是基础支撑,要对照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市区两级积极招募有实力、专业性强的各类专业服务商入库,保证服务品质。各区街道乡镇也要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支撑,支持其按需丰富产品与服务供给,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可持续运营。
谈养老助餐
推动养老助餐连锁化、规模化、集约化
北青报:目前本市养老助餐发展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难点?
佟立志:养老助餐已经连续4年纳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近年来,北京不断完善养老助餐服务网络,累计建成运营养老助餐点2410家,助力老年人居家或在社区就餐。我们发现,目前运营状况良好的助餐点大多采用品牌化和连锁化的模式。相比之下,独立运营的养老助餐点面临不少挑战,比如需求不稳定、成本控制等,老年餐的规模效应还有待提升。在养老助餐工作实践中发现,养老助餐点服务对象多为健康活力老年人,对于行动不便的居家高龄和失能“老老人”,助餐服务的需求供给仍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也是我们后续要破解的。
北青报:瞄准老年人的吃饭难题,北京将会有哪些新的举措?
佟立志:我们将重点聚焦养老助餐服务刚需群体,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的“分工负责、各负其责”的协调融合作用,重点依托市场化方式完善服务体系。针对“老老人”等重点人群,将开展养老助餐服务刚性需求人群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特殊老年人就餐需求底数,并据此科学布局养老助餐点,优化调整养老助餐点布局。
其次,优化养老助餐服务网络。我们将构建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的市场化助餐服务供给网络,发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助餐的主渠道作用。今年将再建5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优先服务老年人用餐基础上也对其他社会人员开放,确保老年餐价格优惠、品类丰富、服务可持续。
第三,培育发展养老助餐产业。今年将继续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契机,推动养老助餐服务连锁化、规模化、集约化运营。积极引导社会餐饮企业参与养老助餐服务。加强老年餐需求调查和膳食研究,助力老年人追求营养、健康,我们将引导市场主体提供小份多样、低油少盐、价格实惠的老年餐,改善服务品质,努力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有品质的热乎饭。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