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科技成果对接活动 500家创新主体来“赶集”
成都商报 2024-11-19 13:07

436项科技成果、100项技术合作需求发布,近40项成果路演……11月18日,天府国际会议中心成都厅一座难求,不少参会代表只能站在最后一排聆听活动。这是“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现场。

和以往的成果对接不太一样的是,整个活动现场化身为应用场,开幕式活动和6个专场技术成果对接活动同步开启,让国内顶尖高校、知名科研院所、关键链主企业、科技金融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等创新要素像逛“成果集市”一般,在开放宽松的环境中自由流动。

除了项目集中签约,发布硬核成果,一场对接会后,创新主体收获了在蓉发展的信心,也收获了深耕成都的动力。

500家创新主体来“赶集”用开放的平台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早上8点半,距离活动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会场便已座无虚席。尽管每个专场都临时增添了座位,但因到场人数远远超出计划,仍有不少人只能站着听完全程。

座位不够,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热情。活动原定于中午12点结束,下午1点多,现场仍有不少人忙着对接,迟迟没有离去。

事实上,对接活动开始前五天,成都市科技局便开启了报名通道。一天半时间,名额就已报满。因后台询问企业太多,名额一增再增。最终到达现场的,有约500家创新主体。

人气火爆之外,记者注意到,现场还有诸多新意。例如,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成果应用场景:超400项科技成果的发布者,是地道的“成都造”数字人“小智”;而启动仪式使用的裸眼3D屏幕,也是成都本土企业研发成果的一次成功应用。

成果展览区“含科量”满满,是成果展示的“秀场”。现场展示了30个落地成都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多由院士、专家团队领衔,更重要的是它们都已在蓉“安家”“生金”。

除此之外,本次活动将开幕式和6个专场活动链接在一起,同时链接成德眉资等兄弟城市科技资源。不仅仅是活动空间上的无缝衔接,更打破了地域限制,用开放的平台实现创新要素自由流动。

“其目的,就是创造一个公平宽松的创新环境,突出企业、高校这两大成果转化过程中,供和需的主体作用,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对接。”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说,本场活动也将正式拉开全市常态化开展“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的序幕。

后续,“科创天府·智汇蓉城”将以1个主体活动、3个系列活动的形式常态化开展,通过平台链接行业部门、产业园区,串联起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助力科技企业“找技术”、创新产品“找市场”、创业孵化“找资金”。

丁小斌还透露了一个细节:活动得到了各方主体的积极响应,相关活动已排期至明年6月,“我们计划按照两个月一次主体活动、周周有常态化活动的节奏推进。”

30亿元,1800多公里 他们将总部西迁到成都

现场签约是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

“从现场的火热氛围,就可看出成都的创新活力。希望以后可以在成都真正扎下根来。”作为签约项目代表,苏州智华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博感慨良多。

他介绍说,签约项目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李克强教授团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项目公司苏州智华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拟整体搬迁至成都高新区,并作为公司总部和上市主体,主要开展集智能驾驶摄像头模组、智能驾驶超声波雷达等软硬件于一体的系统级产品开发和规模化量产工作,为成都整车制造企业提供核心汽车电子零部件。

投资约30亿元,从苏州到成都,1800多公里,研发+制造总部基地一起西迁。如此量级的项目,从接洽到正式拍板,不过短短半年时间。

“我们的客户和上下游企业主要集中在川渝地区,急需在西南地区拓展核心研发和制造基地。在此过程中,去年通过校企合作,我们和成都高新区进行了第一次接触。”在邓博看来,智华选择成都,既是必需,也是必然——

其必需性在于,企业总部搬迁,需要适宜的生存土壤。“成都富集的高校资源能为我们源源不断提供人才。也因成都的宜居性,很多苏州员工包括高端研发人才都很愿意来到成都。”

其必然性在于,“前期和成都高新区接触过程中,我们发现成都不仅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还有贴心的服务。”

除上述原因外,还有一个“催化剂”——“朋友圈效应”。“成都和清华大学合作由来已久,这为‘清华系’与成都的合作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基础。”在邓博看来,这种信任感也加速了双方合作进程。

该项目也被寄予厚望。记者了解到,目前项目生产基地已经开建,预计明年年初开始试运行,明年下半年实现大批量生产。“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40亿元,希望联合上下游产业资源,在成都形成产业链聚集效应,力争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赛道头部企业。”

一场懂产业的对接收获了机会,更收获了信心

一场创新要素齐聚的对接会,对于更多参会企业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收获了更多潜在的合作机会,收获了信心。

“希望得到投资机构认可,希望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作为千帆星座终端的企业代表,成都中科微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翟少剑为这两件事而来。

“由于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单一产品线已经无法满足全球推广,我们计划将研发和制造放到成都,提供更为丰富的技术解决方案。”他告诉记者,脱胎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宽带无线通讯实验室,今年,成都公司已组建起一支初始团队,正在研发第一款终端产品。未来希望联动本地研发团队和供应链,满足更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

翟少剑这一心愿也在现场得到了回应。“在分会场路演结束后,马上就有人过来加微信。有希望共同打造产业链的,有来了解公司产品的,也有投融资机构。”这些良好的反馈,也让他收获了信心,加大了在成都进一步做大做强、往前推进落地转化的力度。

“这是一场懂产业的对接会。”来之前,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韩永建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我们正在开启新一轮融资,希望有合适机会。”

韩永建告诉记者,量子计算是下一代产业革命的引擎,而离子阱量子计算是目前量子计算最主流的两条路径之一,“在寻求产业化的阶段中,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资金。”路演结束后,也有不少投融资机构主动来洽谈。

文/彭祥萍 何婧雯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持续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光明日报 2024-11-19
“一带一路”硬科技成果交易大会举行 创新港“一带一路”科技成果超市上线
西安晚报 2024-11-04
加快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经济日报 2024-08-29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经济日报 2024-08-23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经济日报 2024-08-18
为科技成果转化“修渠引水”
经济日报 2024-08-04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聚焦人工智能等三大重点领域 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接会即将启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延庆区发布农业科技成果164项 现场对接供需签订合作意向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