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的香山公园是一处历史悠久、富有浓郁山林意趣的风景名胜区,其前身是清代乾隆时期“三山五园”中的静宜园。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雨香馆,花木馥郁,清流萦回,民国之初,曾被银行家冯幼伟改建为别墅。梅兰芳酷爱香山,与香山结下了一世情缘。上世纪20年代后,他经常前往郊游,每每度假,总是应挚友冯幼伟的邀请,下榻在雨香馆。
1922年春,梅兰芳又一次入住香山雨香馆。一天,他约请肃紫亭、齐如山、王幼卿、李释戡等4位挚友赴香山踏青,寻幽览胜。他们从晞阳阿(朝阳洞)向西登山,过红叶林,边观赏春色,边谈古论今。游至蛤蟆峰时,只见山高峰险,人迹罕至,树林之中、山脊之上,一块青色巨石巍然耸立,而向东望去,玉泉山、万寿山、万花山等秀美峰峦与古迹名胜尽收眼底。
那块巨石光滑平整、色泽纯青、未经刻字,大家一致推举梅兰芳题字留念。梅兰芳为之心动,回到雨香馆,挥毫写下一个“梅”字,结体工整,笔力刚劲,笔势潇洒,别具一格。
不久,齐如山请石匠将它镌刻在那块高约4.5米、面宽4米的巨石之上。梅兰芳题写的“梅”字,高1.95米,宽1.90米,气势磅礴。其偏左下方署名“兰芳”,右侧偏下方刻有诗人李释戡撰写的题记:“壬戌三月二十有四日,肃紫亭、齐如山、梅兰芳、王幼卿、李释戡同来,兰芳写梅,释戡题记。香山游者虽多,未必遂登此石,亦足以自豪矣。”字句通俗,书写俊逸。题记下方刻有“齐如山监制”5字。“梅”字石掩映在青山、红叶、绿树之中,布局严谨,人称“五君子刻石”,并有一个动听的名字——梅石。那个“梅”字,当年被涂上白漆,赫然醒目。原本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因为有了梅兰芳的题字,一时成为许多游客寻觅欣赏、徜徉其间的著名景观,如今仍屹立在那里,保存完好。
当时,著名慈善家、实业家熊希龄主管香山事务,他利用香山的房舍创办了一座慈幼院,收养因河北水灾而无家可归的孩子,经费主要靠社会各界募捐。熊希龄与梅兰芳交谊甚笃,他得知梅兰芳“私刻”梅字,想到梅兰芳热心慈善,便心生一计,决定同梅兰芳开个玩笑。
熊希龄来到雨香馆,板着脸,对梅兰芳说道:“梅先生,你怎么没有经过公园管理员同意,擅自在园林胜迹中刻字?”梅兰芳一听低头认错,连连道歉:“还望熊公原谅。”熊希龄却不依不饶,继续责难:“石上刻字,木已成舟,即使认错,也无法弥补了。”梅兰芳听出弦外有音,忙笑着说:“愿听候处置!”熊希龄便借题发挥,和盘托出心中的计划,趁机说道:“那就‘罚’你在香山搞一场义演,收入全部捐给慈幼院。”梅兰芳古道热肠,向来乐施好善,听说是为香山慈幼院的孤儿们募捐,当即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梅兰芳“香山义演”的地点放在静宜园事务所后边的风雨操场。那天傍晚,住宿在园内别墅中的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们在前排落座,附近村民从四面八方赶来站满场外,一时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梅兰芳在临时搭建的简易的露天舞台上演出了自己的拿手好戏《宇宙锋》,娴熟的演技、精湛的唱腔、清亮的嗓音,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这次义演捐款达一万一千元,梅兰芳悉数捐赠给了慈幼院。一个“梅”字,不仅给香山增添了一处胜景,为梅兰芳留下了美名,而且给慈幼院创造了一笔不菲的慈善收入。因此,后来人们说到那块“梅”字石,便开玩笑说:“这个‘梅’字不便宜,价值一万一!”
文并供图/周惠斌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