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是指挥棒、风向标,但若名目繁多、频率过高,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还会加重基层负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提高调研质量,下大气力解决过频过繁问题。”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作出“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的规定,强调不搞“繁琐哲学”。这为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在基层工作中,考核指标设置存在考核体系繁琐、指标细碎等问题,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布置工作中奉行“繁琐哲学”。这一现象的背后,有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的问题,其实质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是政绩观错位和责任心缺失。个别地方或部门以留痕多少、上报材料多少为标准,把程序上的“繁琐”当作能力、政绩的体现,这背离了正确政绩观,也同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格格不入。督查检查考核,是为了发现问题、检验成效、促进工作。附加许多华而不实的考核标准,只会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无所适从,不仅考核效果大打折扣,而且阻碍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把基层干部从繁琐考核中解脱出来,才能激励他们更好放开手脚、干事创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能简单以留痕多少、上报材料多少来评判工作好坏”“要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的总量和频次,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日前召开的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强调,进一步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切实把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减下来、频次统筹好。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将“在督查检查考核等工作中搞层层加码、过度留痕,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纳入处分范围。这些铁规矩、硬杠杠,严要求、硬约束,为力破“繁琐哲学”提供了重要遵循。近年来,根据党中央部署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为考核“瘦身健体”。实践证明,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了,基层干部抓落实的时间就多了,为群众服务的精力就足了。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力破“繁琐哲学”,要破除思维定势、路径依赖,以考准考精考实为出发点,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地方和部门须做好“减法”,把考核总量和频次控制好、统筹好,减少一般性、常规性等导向不强的考核。加强职能部门的统筹联动,强化材料清单管理,搭建材料共享平台,精减填表报数事项。在考核设置上,立足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探索实施差异化考核制度,提升考核精准度,更大限度发挥“以考促干”的效能。在考核方式上,既考察基层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的成效,又深入群众听真话、看实情,通过现场查验、动态评估等方式,全面掌握工作推进情况,推动简单考“材料”、查“痕迹”向重点考成效、看“潜绩”转变,实实在在为基层减真负、真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吴兴德)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