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孙文竹坐在橡皮艇上,独自面对两岸风景,内心如同一汪江水,时而平静,时而激浪翻涌。
长江之上,无人机俯拍下的橡皮艇显得很渺小。这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时间的长河”,常常会躺在橡皮艇上顺江漂流,自由地“放飞”自己。
孙文竹,湖北仙桃人,现居武汉。6月6日早上,他在攀枝花渡口大桥下方不远处放下橡皮艇,正式开启一个人的“长江漂流”;8月23日,历时79天的漂流,他成功抵达武汉。中途,他曾在重庆短暂休整,那几天正值洪峰过境,滚滚江水蔚为壮观。回到武汉家中后,他短暂休整了一下,陪伴孩子直到开学。
9月12日,他再次启航,一人一艇,朝上海的长江入海口而去。截至9月23日,他已漂流到江西九江,计划在一个月之内抵达终点……
一个人的“长漂计划” 如果错过,怕再没有勇气
“你为什么也睡不着。”6月5日凌晨3点过,孙文竹在自己的短视频账号“文竹早”上发布了长漂旅程系列的第一个视频。地址在攀枝花,他坐在路边的一张帆布椅上仰望夜空,街上灯光迷离,朦胧中有一种无法名状的松弛感。
他说,这趟旅程梦想了20年。1985年6月,被誉为“长江漂流第一人”的尧茂书乘着“龙的传人”号橡皮筏从长江源头出发,历经沱沱河、通天河,一个月后在金沙江触礁遇难,年仅35岁。1986年夏天,受到尧茂书鼓舞,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中美联合长江上游漂流探险队等长漂队伍,在滚滚长江上展开惊心动魄的漂流探险活动。最终,历时五个多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队成功漂流至长江入海口附近的横沙岛,这是人类首次全程漂完6300余公里的长江,轰动全国。
孙文竹曾经读过关于尧茂书的故事,也对1986年首次完成长漂的队伍有所了解。但对一个90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过于遥远的故事。他相信,如今的长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峡、白鹤滩、溪洛渡、乌东德等大坝,早已将很多险滩激流变成开阔的湖面,沿途的交通、城镇的发展,也可以提供更为便捷的补给。
出发前,孙文竹并没有过多准备,橡皮艇是几年前买的,他曾带着孩子在公园里划过几次。他在地图上找到了攀枝花,觉得从这里下水比较合适。名为“文竹早”的短视频账号,也是决定出发后才注册的。充电宝、直播设备、太阳能板等大多是临时在网上购买的。
这个决定“一个人漂流长江”的年轻人,身材瘦削,戴着眼镜,白白净净,看起来甚至有些“文弱”。但他喜欢户外运动,上大学时曾在秦岭徒步6天5夜,后来因为生活、工作的奔忙,户外运动爱好便被埋没。结婚后,他跟妻子念叨了很多次要去长江漂流,但得到的答案都是“不行”。
他坦言,经济上得到了父母的帮扶,夫妻俩也很上进,如今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前些年,他经营公司很忙,近两年为了照看读小学的女儿,上幼儿园的儿子,便抽身出来成为“全职奶爸”。
“长漂计划”得以实现,他说,“完全是因为母亲来了,可以帮忙照看孩子,一下子有了时间。”于是,他抓住机会再次跟妻子说要去长漂,妻子终于答应,“去吧,去折腾几天吧。”。
孙文竹很珍惜这次机会,因为这次错过了,就不知道何时会有下一次。他说,自己已经34岁了,也许年龄再大一些就没有力气做这件事了,自己可能就在生活的轨道里继续滑行,没了“说干就干”的勇气。虽然准备不够充分,但孙文竹很有把握。他说,很多问题只会“迎刃而解”,他不认为自己是在冒险。6月5日清晨,他驱车抵达攀枝花。第二天早上,他便把橡皮艇放下水,正式启程。
翻船遇险 他以为自己就要死在金沙江里
湍急的江水让孙文竹有些发怵,但他没有犹豫。出发第一天,他就遇到一座在建的水坝,江面收窄,江水变得更加湍急,他上岸观察了地势和水情,谨慎评估后决定漂流过去。
浪很大,水流很快,他奋力摇桨,顶着浪控制橡皮艇的稳定。过了狭窄的急流后,江面豁然开朗,他气喘吁吁地说“面对未知要有敬畏之心”。但他没有正确估计行程中可能遭遇的意外,以为30天就能从攀枝花漂到武汉。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差点在金沙江里丢了性命。
6月20日,四川凉山州应急管理局官微曾发布一则消息,“6月19日上午,经金阳县山江乡综合应急救援中队、村组干部齐心合力寻找,终于在金河村发现一人和一只侧翻的橡皮艇在金沙江中漂着,但因水流湍急且离岸较远无法有效实施救援,队员只能暂时通过呼喊引导孙某前往棉沙湾浅水滩处……”
孙某,正是孙文竹。6月19日上午,他在白鹤滩水电站下游遇到险滩急流被拍翻落水,他抓着桨和船包开始自救。橡皮艇也被拍翻倒扣在水中,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被冲走,很多物资也丢了。“当时体力也不支了,以为自己可能会死在这里。”孙文竹后来才知道,他在水中挣扎时幸运地被人发现并报了警,救援队一直在沿江搜寻他。
每天晚上,孙文竹都会更新视频,剪辑和发布都是才学会的。他也一边摇桨一边直播,向网友介绍自己的长漂旅程,看到的风景,以及“手臂摇冒烟了”的疲惫。很多老家住在长江边的网友会观看他的直播,告诉他沿途的风景,介绍当地的特产,也会提醒他哪些地方容易有险情。还有网友专门到江边来见他,请他去吃饭。
孙文竹说,自己虽然在地图上翻看过无数次,也读了很多关于长江的介绍,但漂流以后才发现自己并不了解长江,甚至不清楚要经过几个大坝。他被这些“超级工程”所震撼,也对生态建设的成果感到惊讶。他曾在长江中看到成群的大鱼,已经五次看到了江豚。
但他没法停下来细细游览,更多的时候在奋力摇桨,上岸时双脚还不听使唤地“浮着”。“以后有机会,我打算沿着长江走陆路,慢慢地去体味沿途城市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我也会更加珍爱生命、敬畏自然,呼吁更多人一起保护长江。”
经过前期的漂流抵达武汉,休整一段时间后,9月12日,孙文竹再次出发,继续朝上海的长江入海口而去。9月23日,他已抵达江西九江,长江变得更加开阔,没有了之前的凶险。他说,这又是另一番风景……
文/江龙 杨灵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