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建成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 一批技能青年从“应用场”走进实验室
南方都市报 2024-08-28 11:35

从2015年在巴西圣保罗举办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为中国代表团夺得第一枚金牌以来,广东选手已累计从世赛舞台上捧下22金11银13铜和23个优胜奖,荣誉背后是坚实的人才支撑塔——广东数年来逐步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

走下技能竞赛舞台,世赛的丰硕成果并未止步,它们被巧妙地转化并融入到实验室的科研与实践之中,一批批懂技术、实操强的广东技能青年从“应用场”走进实验室为科技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正成长为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

跨界

从技校到北大,脱下工装穿上白大褂

从广东省技师学院出发前往北京大学,距离2100多公里,飞机3小时可达,那么脱下工装,穿上白大褂,与北大实验室团队一起共事,要走多久?来自广东省技师学院和广东省国防科技技师学院的技能青年们交出了答卷。

据广东省技师学院、世赛电子技术项目教练组组长谢志平介绍,近年来该校先后有5名毕业生进入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郑俊荣教授的课题组实验室担任科研助理,参与甲酸制氢燃料电池和光谱仪的系统研发设计与调试。其中,教学拉曼光谱仪还获得了教育部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在这边(实验室)已经待了4年了,负责整套设备的研制、测试、研发,从事甲酸制氢燃料电池这个项目,里面最核心的燃料电池目前在国内是没有人做的,很多核心部件都是我们自己在做。”广东省技师学院2020届毕业生吴泽佳表示。

据谢志平介绍,这些学生的共同点便是他们都曾是世赛校内集训队成员,有的还曾参加世赛全国选拔赛。“在集训队的时候有一个比较自律的培训体系。”“经过技能大赛培训,基本功比较扎实。”“竞赛培养了我精益求精的品质,提升了我的专注力。”……学生们也如是感慨道。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郑俊荣教授指着一套研发中心的燃料装置表示:“这个燃料电池是我们自主研发出来的,整套设备都是由他们几个技工院校的学生独立完成,完全出乎我意料。”郑俊荣认为,他们原本有很系统的训练,愿意学习,而且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能够融会贯通,就会有很多东西创造出来。“我们不要定义,不要定义他们只能干啥,如果能给他们一个非常合适的空间、足够的耐心和支持,我觉得每个人都能很好地发展。”

谢志平坦言,技校学生生源质量并不是特别优秀,入学分数不高,就电子技术这一项目而言,并不适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培养。“我们的做法是对接企业岗位需求,根据学生本身就读专业特点,规划学习路径,同时把世赛标准进行技术分层,转换成更加容易吸收的知识点。”

他举例道,世赛电子技术项目有17个技能点,封装设计对应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机械与电气识图,元件安装对应电子产品装配与调试,要求做到工学一体化。工学一体课程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的逻辑顺序排列,全面反映并促进学生在职业道路上的逐步成长,每一门一体化课程均以世赛真题和企业生产实践案例为学习载体,并转化为贴合学生日常学习需求的学习任务。

无界

“订单班”走进顶级实验室

从车间到实验室,技能人才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挑大梁”,积极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提高科技研发效率,有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那么,这能否形成稳定模式成功复制呢?在佛山已有了探索。

2022年,作为首批4家广东省实验室之一的季华实验室与佛山市技师学院合作开设“订单班”,目前已有19位技校生走进季华实验室不同的研发团队参与高端科技的研发和落地。

季华实验室人力资源处副处长胡金萍介绍,季华实验室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发现,不仅需要高精尖的研发人才,也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工具、在智能技术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应用型的、高技能的人。

为此,实验室提前部署了加工制造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从2022年起,实验室开始跟佛山市技师学院进行合作,成立首批“订单班”,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的研发团队,与顶尖的研发人才一起,把他们的所学投入到高端装备的研发和落地的过程中去。

具体的培养模式上,实验室进入了全周期的培养环节,分为六大环节,锚定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科研团队、组织双方双向选择、实验室顶岗实习、科研团队自主开展技能人才的综合评价、转为实验室的全职固定研发人员、进入专岗研发阶段。

“整个六大培养环节都是围绕着工学结合和项目驱动来培养的。技能人才都要进行全工位轮岗和项目实践。”胡金萍详细解释道,以数控加工为例,精密加工包括普铣、普磨、数控加工、三坐标测量以及精密研磨等领域,主要目的是希望技能人才能熟练掌握相关设备、工艺和操作,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提高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培养、提升创新能力等等。

“基于这样的智能人才培养思路,我们实验室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胡金萍表示,季华实验室新型增材制造研究院聘用的佛山市技师学院学生黄文灿目前已经从联培的基本人才转化为固定的研发人员。在他进入联培阶段后,科研团队就安排了专人指导,帮助他学习大型工业设备的电气线路安装和调试技能。

黄文灿全职加入季华实验室后,就已经具备了独立承担电气模块安装调试的能力,并且能够参与到前端电器设计和工程控制等科研工作中。黄文灿还与科研人员共同研制出了首款全功能的国产化科教级金属3D打印设备,后续也将运用在技能人才培训、师资培训以及科研实训上。

已在季华实验室工作三年的佛山市技师学院数控加工专业毕业生谭家辉也从一名“光学小白”成长为高端光学装调测试平台研究人员,还参与了“墨子号”量子通讯接收装置、“佛山一号”相机反射镜等重大项目。

“从科研到应用,我们也实现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双向奔赴。”胡金萍谈道。“技能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离不开技能人才的劳动。”季华实验室总装中心主任张鑫也表示,“我们看到了技能人才的发展潜力和工作能力,以及跟我们配合的熟练度,所以现在也会去招收这方面的人才。”

针对实验室下一步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胡金萍透露将会进一步强化整个人才队伍的体系化专业化培养。“主要还是要支持高技能人才深度参与重大的科研攻关任务,鼓励他们在科技工作中‘挑大梁’,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努力。”

融合

“双剑合璧”带来更多“人才订单”

技能人才和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的聚首并不只有个案,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的世赛梯队十余年培养出一大批服务于产业的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手就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重要技术岗位。

今年5月,该校2015级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邹阳收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材料、设计与制造中央实验室技术员offer,长达七年的技能竞赛经验让面试官注目,最终得以在众多优秀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这所以工科和商科见长的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的一员。

实验室之外,亦有着技校学子的广阔天地。“部分优秀毕业生的年终奖能达到16万。”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叶军峰大赞道,学校每年均有超25%的毕业生在美的、广汽集团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国家重点企业就业。在广州市技师学院,部分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毕业生求人倍率甚至高达10∶1。近年来,企业提前一两年预定技能“小将”已是常态。

目前,广东已基本建成较为强大的技工教育体系,148所技工院校每年向社会各界输送毕业生超17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实现了招生、就业两头旺。打破职业发展的“天花板”,技能人才才能走向全面发展的“立交桥”。让跨界变成常态,让大国工匠成为撑起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人才力量,这正是技能人才走进顶尖实验室的新意和深意所在。

前不久,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正式施行,明确提出鼓励用人单位建立健全技能岗位等级设置,力求打破技能人才发展的“天花板”。技能人才深入源头创新,“双剑合璧”的效果会带来更多“人才订单”。

技能科研小匠

谭家辉:从光学“小白”成长为实验室“小组长”

佛山市技师学院数控加工专业学生谭家辉从一名“光学小白”成长为高端光学装调测试平台研究人员的征程正是从佛山季华实验室里开始。

2021年,刚毕业的谭家辉进入到一家专业生产LED的企业,每天在生产线上工作,“都是些机械类重复的活,感觉很枯燥”,谭家辉坦言。在一次偶然发现中,谭家辉注意到季华实验室的招聘信息。入职初期,他每天都会经历从机械类到光学的挑战。其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面向自由曲面的高精度离子束修形装备研制项目的研发。

该项目涉及诸多难点,由于镜子的面是自由曲面,上下左右都不对称,加工的时候机器的头可能会磕碰到镜子,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同时,镜子的加工费也比较贵,如果不能突破这一难点,就无法进行任何的加工操作。

在谭家辉看来,这是一个发挥自身专业长处的机会。“我用在学校学习的画图软件进行模拟、修正,不断调整镜子的运行轨迹,确保正式加工时不产生磕碰,最后把镜子的精度干到了10纳米左右。”回忆起这个项目攻克经历,谭家辉一脸兴奋。

此外,谭家辉还参与了“墨子号”量子通讯接收装置、“佛山一号”相机反射镜等重大项目。他也成长为实验室独当一面的“小组长”,与科研人员通力配合,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作为新质生产力,光学领域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技能人才加入。以谭家辉所在的高端光学装调测试平台为例,“以前一年才接三四个项目,现在已经忙不过来了,金额已经达到了上亿元。”谭家辉透露。

作为实验室里的“技能大师兄”,谭家辉希望,未来自己能做一个全面化又不失专业性的技能人才,带着学弟学妹一起走向更高的层次。

邹阳:七年技能竞赛经验 入职港科大(广州)

今年5月,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下简称“机电”)2015级毕业生邹阳收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材料、设计与制造中央实验室技术员offer,成为这所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的一员。

对邹阳来说,这是水到渠成的惊喜。谈及自己的竞争优势时,邹阳提到,是自己在机电打下的专业技能基础、长达七年的技能竞赛经验,让他于众多佼佼者中脱颖而出。

“邹阳属于天赋型选手,有很强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基本上只要带入门、给个方向,他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自我钻研、自我成长。”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教练陆伟漾这样评价邹阳。

在邹阳备战2019年第十五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车工项目广东省选拔赛期间,教练要求受训学员于4个小时内在车床上完成组合件加工,工件精度达0.01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直径的六分之一。接到任务后,邹阳就进入忘我训练的状态,并于3天后通过了测试,是所有备赛选手中唯一一个零出错、提前30分钟完成任务的。

邹阳也深知,天赋无法替代持续不断的练习。从2017年加入学院竞赛班开始,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车间度过。2018年,他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综合方向”全国选拔赛第二名(入围国家队)和第15届振兴杯车工赛项广东省第二名。因为表现突出,邹阳毕业后留在机电任教。他还曾专门抽出时间指导校友温佳彬出战2023年东莞市技能大赛装配钳工项目并夺金。

在发现国内制造业自动化进程加快、单一工种上谋求高精尖满足不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后,邹阳主动学习钳工、铣工等4个工种的技能,拿下车工技师、钳工高级、铣工高级等资格证书,可以在普通车床中的三爪卡盘手动夹持1.5毫米薄片将加工公差控制在正负2个丝以内,且保证平行度在0.02以内。

此外,邹阳独立设计、制作出了气流方向指示器,用于帮助用户判断室内周围压强大小,目前已用于多间实验室。自动识别套丝机构、力学分析设备防震器等课题的部分零件也出自他手。

入职港科大(广州)半年,提供零件模型定制、设备改良等技术支持,协助推进港科大师生的试验课题研究,是邹阳目前的主要任务。项目参与度高、能力强、态度好是同事们对他的评价。“港科大和机电都为我提供了为未来事业发展集聚能量、历练本领的‘破圈’机会。在机电的时候我抓住了,这一次同样不会错过。”邹阳说道。

文/程安 翁安杨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博导牵手技校 前沿创意变产品 技能青年懂技术实操强 博士团队最近扎堆入驻广东技校
南方都市报 2024-12-24
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给广东带来了什么?一个赛项催生一个新专业
广州日报 2024-08-22
北京市教委:申请建设实验室应具备这些条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4-07-16
北京鼓励高校创建“北京实验室”
首都教育 2024-07-12
走进中部实验室——新绝技擦亮产业新“名片”
新华社 2024-07-10
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
人民日报 2024-05-01
人社部部长:组织开展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9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将设立学术委员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