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延庆“戏楼灯笼”非遗传承人首次收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8 06:50

舞者手持戏楼灯笼,是北京市延庆区高跷表演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深受群众喜爱且久传不衰。而要论起制作戏楼灯笼的“高手”,当数“永宁西关戏楼灯笼制作技艺”传承人时金亮。2024年8月16日,一场非遗拜师仪式在延庆区永宁镇举行——即将年满50岁的时金亮首次收徒,今后他将向弟子赵建伟传授戏楼灯笼的制作技艺。北京史地民俗学会荣誉会长梁欣立表示,戏楼灯笼是独具魅力的非遗项目,如今有当地村民自愿拜师学艺,间接印证了传统民间技艺在延庆地区的文化影响力。

跪拜、敬茶、呈拜师帖 收徒现场仪式感满满

8月16日上午,延庆非遗“永宁西关戏楼灯笼制作技艺”拜师仪式,在永宁古城“大集有院儿”非遗会客厅举行。

在主持人的安排下,身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时金亮入坐会场中央。待时金亮落座,赵建伟恭行跪拜大礼,一拜诚心诚意向师父求学,二拜专心致志为师父敬茶,三拜尊师重道向师父赠礼,并呈上《拜师帖》。拜师之后,时金亮赠《回徒帖》,并将自己亲手制作的戏楼灯笼赠送给赵建伟。在《拜师帖》和《回徒帖》上,赵建伟与时金亮先后提笔签名,并由在场的见证人签字,拜师礼就此完成。整场仪式用时约5分钟,简单质朴又不失庄重。

赵建伟向时金亮行拜师礼

所谓戏楼灯笼,是永宁西关高跷表演时的重要道具,其外观像一座古式戏楼,而戏楼灯笼制作技艺则是当地民间艺人传承至今的一门手艺,2020年,延庆区文旅局确定西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永宁西关戏楼灯笼制作技艺”保护单位。2021年,时金亮被延庆区文旅局评为“永宁西关戏楼灯笼制作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永宁镇西关村至今还保留着70多人的高跷队,几乎每个周末,手持戏楼灯笼的民间舞者都会在永宁城玉皇阁旁进行高跷表演。

高跷表演中的戏楼灯笼

“我自幼跟随长辈制作戏楼灯笼,在高跷表演中展示戏楼灯笼,这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时金亮坦言,当天是他第一次收徒,仪式的背后是一份承诺,他会将制作戏楼灯笼的技艺向弟子倾囊相授。

现年35岁的赵建伟是延庆区刘斌堡乡刘斌堡村人,职业为厨师。他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刘斌堡也有踩高跷、耍灯笼的传统,但当地灯笼并非戏楼造型,2017年他在永宁的高跷表演中第一次见到戏楼灯笼,就被其独特外形和文化内涵所吸引。“今日有幸拜时金亮先生为师,日后我将谨遵师教,刻苦研学技艺,将戏楼灯笼发扬光大。”赵建伟说。

戏楼灯笼形成上百年 脱胎于中国传统戏楼建筑

戏楼灯笼起源于何时?是由何人创立?这些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时金亮认为,戏楼灯笼的历史已有上百年之久。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是北京戏曲发展的兴盛期,纵贯古今的剧情故事都依托戏楼演绎。但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和普及、民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戏楼荒废、改变原功能、甚至被拆除。据《北京文史资料精选》记载,明清两代至1945年,永宁城有布局严谨的庙宇40余处,其中就包括两座古戏楼。戏楼灯笼的造型,正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戏楼。

时金亮的父亲时清书是土生土长的永宁西关人,今年已有74岁高龄。在老人家的记忆中,其父辈就在踩高跷的同时耍戏楼灯笼。在时金亮的儿时记忆中,每逢正月十五前夕,外公杜世贵便会坐在炕头上扎戏楼灯笼,他在一旁帮忙,手艺就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时金亮介绍,做一盏戏楼灯笼需3到5天。材料包括高粱秆、金粉纸、各色绸布、三合板底托、LED灯。制作时先将高粱秆缠上金粉纸,扎出戏楼框架,贴上彩色绸布,待四壁拼合起来,再扣上瓦垄造型的屋顶,LED灯安装在底托上,底托最后与戏楼黏合,一盏戏楼灯笼就此完成。

时金亮制作的戏楼灯笼

在漫长的岁月中,戏楼灯笼并非一成不变,经过一次次的改良和创新,才演变成今天的模样。据时金亮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戏楼灯笼,外表糊白色窗纸,靠点蜡烛照明,不仅色彩单调,还时常发生火情;到了80年代,商店里出现彩色皱纹纸,很快被他们利用上,戏楼灯笼从此有了颜色;2010年以后,市场上出现LED灯,取代了使用多年的蜡烛,演出时再不用担心引火烧身,而皱纹纸也换成了结实耐用的绸布。

时金亮制作的戏楼灯笼

传统民间技艺独具魅力 让村民自愿拜师学艺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北京古戏楼》一书作者梁欣立介绍,北京的古戏楼分布在皇宫、寺庙、园林、王府等地,历史上有过几百座,这些古戏楼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为传播文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北京现存古戏楼60余座,基本上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延庆区保存有10座,是北京的“戏楼大区”。

延庆区西五里营村清代戏楼

梁欣立指出,戏楼灯笼作为延庆区的区级非遗项目,保护级别虽不高,但其真实性和独特性非常突出。

首先,戏楼灯笼是“活着的民间非遗”,时金亮制作戏楼灯笼的动力,完全是出于真心实意的喜爱,并无经济压力和传承压力,他在自得其乐的同时,还能为更多人创造快乐;其次,乡村民间的高跷表演因戏楼灯笼而锦上添花,这是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冥冥之中蕴藏着地方文化传承的仪式感,这在北京众多非遗项目中独树一帜;值得思考的是,时金亮的戏楼灯笼技艺,源自祖辈传承、生生不息,如今有延庆当地的村民自愿拜师学艺,间接印证了传统民间技艺在永宁地区深远的文化影响力。

梁欣立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先进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戏楼灯笼的制作也会不断进化,相信时金亮与弟子制作的戏楼灯笼,会在各类节庆表演中熠熠生辉。

北京青年报2024年8月18日相关报道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实习生 刘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编辑/叶婉

相关阅读
北京推出“乡村非遗漫游地图”
文旅北京微信公众号 2024-12-06
视频丨北京延庆“戏楼灯笼”非遗传承人首次收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8
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 延庆区八达岭镇将打造景区化星级村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0
延庆区举办第十届北京非遗大观园 主要活动持续到大年初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1
视窗 | 非遗传承进校园
新华社 2023-12-09
燕京八绝传承人收徒 赓续非遗传承根脉
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 2023-10-27
“甲寅梦归丹”唤醒女主?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揭秘传统药香
扬子晚报 2023-10-23
校地合作“非遗小院”亮相延庆永宁古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