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拉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包装容器,广泛用于各种饮料和食品的包装。许多人在使用易拉罐时,可能会注意到罐口边缘有一圈明显的凸起,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设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作用。要是问你易拉罐的边缘的那圈鼓起的圈圈里包着什么,你也许会脱口而出:“这还用问,肯定是空心的。”但其实不然!
易拉罐的历史
在1810年,为了提升食物的保存效果,英国的彼特·杜兰德(Peter Durand)发明了世界上首个金属罐头盒。然而,直到一个多世纪后,人类才发明了真正意义上便于开启的易拉罐。1959年,美国人通过创新,利用罐盖材料制成铆钉,再套上拉环并铆紧,配合精确的刻痕,成功制造了完整的易拉盖。这一创新显著推动了金属容器技术的进步。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易拉罐的生产逐渐扩散到日本、韩国等地区。
彼特·杜兰德(Peter Durand)发明了世界上首个金属罐头盒
在中国,80年代初,青岛啤酒厂为了适应产品出口的包装需求,首次从日本引进了印刷精良的全铝二片易拉罐,这标志着易拉罐在中国的广泛应用开始。易拉罐根据原材料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马口铁制作的,如露露杏仁露和加多宝的包装;另一类则是用铝制作的,例如罐装可口可乐和啤酒。
金属罐的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二片罐和三片罐。三片罐由罐身、罐底和罐盖三个部分组成,罐身存在接缝,并且罐身与罐盖、罐底通过卷边连接。而二片罐则由罐盖和带底的无缝罐身两个部分组成,罐身与罐盖通过卷封形成一体。
简单来说,当使用铝作为材料时,通常制造成二片罐;而使用马口铁时,则多采用三片罐的形式。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罐身的制造工艺:二片罐没有焊缝,构成一个无接缝的整体,这有助于防止泄漏。
易拉罐的制作过程
实际上,易拉罐的罐体是通过铝片冲压成型的。这种铝片的厚度大约为0.3毫米。在冲压过程中,铝片被放置在一种称为拉伸模的工具上。随后,一个圆柱形的凸模从上方向下压入铝片,使其变成一个矮圆柱状,形似烟灰缸。这个过程被称作冲压。
但仅经过一次冲压,铝片形成的圆柱还比较宽厚,尚未达到最终易拉罐的形状,因此需要进行多次冲压。每次冲压都会使铝片变得更薄,半径更小,同时高度增加。经过几次这样的冲压后,原始的圆形铝片便逐渐形成了易拉罐的轮廓。
此时,制造易拉罐只剩下两个步骤:一是形成易拉罐底部的凹陷,二是进行密封。形成底部的凹陷只需要使用一个圆顶形状的工具,类似于冲压过程,将易拉罐压在半圆顶上,形成凹陷形状。这种凹陷设计类似于拱桥,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所有上面这些过程合起来只需要七分之一秒的时间。
凹陷设计类似于拱桥
在易拉罐顶部修剪整齐后,就可以进行外包装喷涂。同时,铝罐内部也需要喷涂涂层,以防止酸性饮料与铝发生反应,避免摄入过多的铝影响神经系统健康。接下来,易拉罐的颈部需要被拉细,以防止薄壁铝罐出现皱褶。最后,最关键的步骤是密封易拉罐,这也是为什么易拉罐罐口边缘会有一圈凸起的原因。
易拉罐罐口边缘的一圈凸起是什么?
为了让汽水不会漏出来,我们要把易拉罐的顶部密封起来。这时候,就轮到我们今天的主角——那圈鼓起的圈圈发挥作用了。这种密封易拉罐的技术也叫双重卷封,那么什么是双重卷封呢?
正如下图所示,其中红色代表的是易拉罐盖子的铝片,蓝色代表易拉罐罐身的铝片。罐盖与罐体的卷边会在机械压力的作用下紧密贴合,这个过程会形成第一层卷边。然后,通过再次施加压力,形成第二层卷边,这层卷边位于第一层卷边的内部。这样,罐盖与罐体之间就形成了两层密封,它们的形态就跟春卷一样。
但是,双重卷封本身不能完全隔绝易拉罐的内外,在这层双重卷封里面的缝隙里填充了液态的密封剂。它就像是一种特殊的胶水,可以把两片铝片紧紧地粘在一起,防止汽水漏出来。而且,它还能防止外面的脏东西进入易拉罐里。密封剂的成分一般是乳胶、橡胶或树脂的混合物,并溶解在油性溶剂中。所以说,谁能想到,易拉罐罐口边缘的一圈凸起里面竟然包裹着一种油乎乎的液体!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