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耿清瑞:想起第一次当父亲
作家联盟 2024-06-16 19:00

口耿清瑞

时间过得真快,在杜鹃啼鸣的声声催夏中转眼又到了6月,又到了父亲节,禁不住想起自己第一次当父亲的情景。

回想当年,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毛头小伙,从一个自己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青年,到恋爱结婚,再到成家要孩子当上父亲,我觉得完成这个角色转变似乎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期间的锻造和锤炼,并夹杂着激动、欣喜、紧张、焦虑和快乐,甚至还有些许好笑的因素或者多少带点儿匪夷所思的事情,确实令人难以忘怀,大概只有当过父亲的人才会有如此深刻的体会。

说实话,在当父亲之前,似乎从未考虑过未来要当父亲或如何当父亲,最起码没把这事真正放在心上,感觉生活一直稀里糊涂地往前过。或许当时我和妻子都贪图安逸吧(要说为了事业那还真有点冠冕堂皇的虚荣),婚后5年一直没要孩子。现在想起来那5年的婚后生活可谓逍遥自在,节假日经常来个说走就走的小旅游,平时更是放飞自由,经常参加同学同事或朋友聚会,他们也经常到我家里来聚,吃完饭喝完酒然后再下象棋、打升级或“50K”,赶上周末常常玩到深夜甚至通宵。平时中午下班即使做饭的那会儿功夫,我俩也不会消停,等菜炒到锅里还要再下一盘象棋。有时因过于专注也有糊锅的时候。论下棋不能说她的棋艺比我高,但只能说她比我沉得住气,常常走一步看三步,我则没有那个耐心,常常猛冲猛打,结果输得一塌糊涂。不过,也有我赢的时候,赢了就得意忘形,一边走棋一边摇头晃脑地唱着那首古老的《木兰辞》,结果被她“将了军”。

后来双方父母实在看不下去,一再督促,轮番轰炸,我俩才不得不实施要孩子的计划。在妻子待产的日子,想起自己就要当父亲了,内心既喜悦又紧张,更有说不出的激动,还掺杂着忐忑和焦虑。好在对于生男生女的问题,无论我们双方大家庭还是我们夫妻俩均无任何分歧,一致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只是那时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都还较差,单位没有分给房子,结婚时租赁东关街的民房,虽说有门有院,也很宽敞,但没有自来水,只有压水井,后来安装了一台电动自吸泵。冬天无供暖,用憋列器炉子烧大块无烟煤取暖。夏天没有空调,只有电风扇。那时小县城里还不兴月嫂,更别说月子中心了。现在想来就那样的条件,确实对不起俺家即将降临的小天使。

妻子产前检查,大夫惊喜地告诉我们,说胎音强劲有力,一定是男孩。回老家告诉母亲,母亲竟然不信,她说那夜做了个梦,梦见有个漂亮的女孩,在我俩曾做婚房的东屋里间大床上哭(梦中哭比笑好)。母亲说那梦境真实,肯定要生个女孩。还说我哥姐家里尽是些半大小子,要是生个女孩一大家子人可稀罕了。我不相信母亲的梦,只是一笑而已。

那年6月6日,南风临窗,晨星疏朗,黎明的第一抹晨曦挂上医院产房楼檐时,产房里传出婴儿响亮的啼哭,我们的孩子顺利降生了。还真应验了母亲的梦境,果真是个女孩,莫非这是前世的约定?冥冥之中给我送来了这贴心的小棉袄。我几欲欢呼雀跃,瞬间我脑海里便迸发出“我当爹了”!面对护士怀抱的女儿,我伸出双臂想接却又不敢接,竟然激动地满面通红、手足无措,引得护士大姐哈哈大笑。护士将女儿放在童床上,我小心翼翼地俯身看着她,端详着她那粉嫩的脸蛋、明媚的眼睛、小巧的鼻子。都说刚出生的婴儿丑,我怎么一点也没看出呢?我感觉女儿一出生就那么漂亮、那么可爱。

我开始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突然加重了,估计今后做饭、洗衣、洗尿布、抱孩子的活肯定少不了,这可能还远远不够吧,生活不会这么简单,这仅仅才是开始,以后将会任重道远,不仅要抚养好孩子,更要教育好孩子,“子不教,父之过”,如何当好父亲成为我人生面临的一个新课题,需要潜心研究,悉心实践,耐心体验。

在女儿熟睡的间隙,我翻出鲁迅先生的那篇《我们怎样做父亲》。我一向遵从先生,所以要从先生那里取经。先生在文中对于做父亲大致有3点要求:对孩子首先是理解,并说:“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其次是指导,说“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三是解放,强调“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因为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拜读完毕便讲给妻子听。我对先生的文中教诲虽说算学算卖,但确实受益匪浅。所以在后来对女儿的培养教育中,我始终按照先生的教育理念一以贯之。

从女儿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成为平等相待的好朋友,完全没有做父亲的架子。我扶她学走路,她若摔倒了,我会一下子扑倒在地,体验一下是否疼痛。她如果不小心碰了门框,我也会故意用头撞击一下,门框被我撞得啪啪作响,她咯咯地笑个不停,说爸爸真好玩。我陪她看书,“皮皮鲁”和“马小跳”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陪她看电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是我们心中的经典。我陪她玩“跳绳”和“藏猫猫”,给她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春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一起去爬山,我怕她累着想抱着她上山,她却怕累着爸爸非要自己爬山,似乎连风儿都羡慕了,立刻微微地吹过来轻抚我们的脸;云淡风轻的日子我们一起去看海,她依偎着我坐在沙滩上,静静地听海浪的歌唱,似乎连海浪也嫉妒了,一起奔跑过来打湿了我们的鞋。孩子需要陪伴,需要沟通,所以我们无话不谈,也根本不存在代沟,直到她长大独立生活后也还一样亲近,无论什么情况都是第一时间告诉我们,从不隐瞒,也从未发现她那个年龄段所应有的“叛逆”。

我特别注重培养她的独立个性,她就是她,从不与“邻家孩子”相比,也从不要求她去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和补习班,完全按她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安排学习生活。在我印象里,她似乎只上了一个电子琴班,当然是她主动要求的,也就十来天的时间。后来她上过英语培训班,我基本也没过问,只是负责接送,因为孩子的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过程,我让她快乐成长,更让她学会坚强,特别培养她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所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能力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础,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路径和方式又不尽相同,志趣不同,抱负不同,没有预先设定的统一指向。而教育又是“慢工”,欲速则不达,不能因“拔苗助长”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不要看孩子表面上若无其事,其实孩子的内心什么都懂,要明白岁月从来不是写在脸上,而是刻在心上。还有好多人总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哪有什么起跑线?那只是我们家长固有的攀比心理作祟罢了。所以女儿后来曾多次不无自豪地说:“我最庆幸的是学习生活上没有任何压力,爸爸只教我坚强给我快乐,从不增加额外的负担。”

人生漫漫,世代相传,当好父亲既是责任也是义务,让我们与时光相依,诠释和见证父女之间这永恒的眷恋和深沉的爱吧。

2024年父亲节前夜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随笔|耿清瑞:乡村吃大席
作家联盟 2025-01-05
18岁女儿将两年未见的父亲告上了法庭……
人民法院报 2024-10-31
随笔|金天佑:第一次乘小汽车
作家联盟 2024-08-01
随笔|耿清瑞:故乡的玉米地
作家联盟 2024-07-28
生活|终于有一次没赶上火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2
随笔|耿清瑞:久远的故乡
作家联盟 2024-03-22
生活|和嫂子们的第一次拥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6
散文|姚正安:第一次到城里洗澡
汪迷部落 2024-02-23
最新评论